观点碰撞:合格小公民无须“俭朴、谦虚”?(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4日00:12 人民网 | ||||||
新闻点击:
“全国版”《守则》中的很多条文精神被新守则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例如,“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不骂人、不打架”等要求被浓缩至“遵守学校纪律”等条文之中,而“生活俭朴”、“谦虚”等要求也从新条文中消失。 评说链接: (作者:周士君) 其实,不管是“生活简朴”,还是待人“谦虚”,原本都应列入个人生活习惯和内在禀性的范畴,而该范畴内的东西也本不属守则之类调节的范围。就拿生活简朴与否而言,它首先取决于学生家境的宽裕程度。20多年前,大家大都不富裕,故而守则即便不将“生活简朴”之类的条文列进去,大多数人也照样得清清贫贫度日子,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的学生,不用老师谆谆教诲,他也会比较自觉地使自己的生活简朴起来,故而守则中关于“生活简朴”的要求也纯属多余。可如今,在人均收入早就突破万元大关的上海,家境差的人家肯定还有,但绝大多数人家的生活与20多年前相比,不知上了多少个台阶。尤其在追求生活时尚化的都市人群中,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消费观念早已没了市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做到不铺张浪费才是消费观念的道德底线。这时守则依旧要求学生“生活简朴”,不仅显得不现实,而且有干涉他人“私生活”之嫌。 再说学生待人“谦虚”与否,就更属于人家的个性或禀性使然,谦虚固然是美德,但靠压抑学生个性甚至泯灭个人禀性而挤压出来的伪谦虚,就与美德无关了。就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阅历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而言,每个人的个性都千差万别,有的人天生儒弱,待人底调而谦逊,而有些人则天生自信,处处透射出聪慧而傲慢之色。可不管是“谦虚”的前者,还是“傲慢”的后者,只要其行为没有对他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作为学校就都不应乱施“外力”进行干预。而对待学生不同的个性,学校反而有责任予以保护和善待。 (作者:严阳)
在“旧的内容”里,“生活俭朴”是不是应该被删除,我以为是很值得商榷的。相信之所以被删除,或许跟今天我们的物质相对于从前已经极大地丰富,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经济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实惠有关;跟事实上许多人已经转变了消费观念,甚至把消费看作拉动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有关。但是,如果我们从更“前卫”的观念出发,充分地考虑到大到整个世界,小到我们国家,自然资源事实上又是有限的,而要真正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那么,“生活节俭”一些,或许又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认识到的与应该做到的——尤为让人觉得有趣的是,这一守则的第八条,恰恰也有“珍惜资源”这一条。 在增加的“新的内容”里,“尊重外宾”这一条或者说这一点,到底有无必要我以为同样值得商榷。对今天的中国人包括中学生来说,一提起“外宾”,一般说来,我们自然而然地便会将其与精神与物质高度文明相联系,并且,绝大多数人的“尊重”甚至“仰慕”之情会因此油然而生。同时,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城市许多机构许多行业给予的这外宾的特殊待遇,远非我们的普通公民所能相比,让人想不尊重都不行——举例说,民航的更高标准与规格的外宾休息室、外宾通道,许多公共场所标有“外宾”专用的档次更高的洗手间等,都在强化我们“外宾”应该受到更好的礼遇,得到更多的尊重这一点。编辑留言: 上海市修订中学生守则,删除“生活俭朴”和“谦虚”的相关条文是否应该?有论者认为,“不管是‘生活简朴’,还是待人‘谦虚’,原本都应列入个人生活习惯和内在禀性的范畴”,所以,对于学生,“作为学校就都不应乱施‘外力’进行干预。对此,您是否赞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学生守则是否应有所修改,又该如何修改呢?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请将感言写入留言板,或将评论稿件寄至观点频道信箱。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