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城市人文札记之一 雅典的期待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5日03:52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
认识雅典,是从文字开始;靠近雅典,是从夜晚开始。 8月18日,当我们奥帆委考察团一行走出雅典国际机场时,已是凉爽的午夜。汽车在通往雅典城区的“新公路”上急驰,侧身向外望去,车窗外晃动的月亮竟然低垂得犹如帷幔上的流苏,犹如沉淀在穹形夜空底部的铜钩。在我的印象中,午夜时分中国的月亮,是轻盈地挂在帽檐上的饰物,而同一个时刻,雅典的月亮是缀在少女袅娜长裙的下摆处。那样的月亮,在东方文明的门楣之上闪耀;这样的月亮,在西方文明的潮汐之间升降。不同的文化生态,反射给月亮的是一种有差异的表情。 对雅典奥运的考察,其实也是一种壮丽的文化之旅。 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几千年前,希腊与中国是支撑世界文明的最耀眼的两极。一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一个是东方文明的源头。在人类文明的童年,这两个国度以雍容大度的胸怀给世界带来了取之不竭的温暖,并使人类文明递进到了一个色彩缤纷的春天。 在雅典,每一个时刻,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呼吸到神话的气息,倾听到历史的跫音。应该说,神话构成了其文化的灵魂。像是中国画上朱红色的印章一样,雅典的每一页文化,都醒目地盖着神话的印记。像巴特农神庙,那长方形环绕的48根擎天的石柱,它的悲壮让人仰视;像爱琴海,这个有着被荷马誉为“醇厚的酒一样的颜色”的大海,它湛蓝得有些忧伤的波涛里面也潜藏着传说。这颗犹如雅典娜女神眼里滴落的泪珠,可能是世界上唯一有传说的海洋。 这还是一个阳光富足得有些奢华的城市。它的许多建筑的阳台都是环绕着的,像是随时准备盛接阳光的容器。我想,阳光应该是点燃其文化的火炬。文化中的浪漫与激情都与阳光息息相关。英国大诗人拜伦曾经旅居雅典,他不仅深深地爱上这里的少女,而且,为了保卫雅典献出了自己才华横溢的生命。可以说,拜伦被雅典的激情征服了,将生命心甘情愿地融化到雅典的灵魂深处。 也许是喜欢沉浸在荣耀的往事之中,雅典的现实生活的节奏非常之慢。一位在雅典生活了许多年的华人告诉我,这是能够改变一个人性格的城市。“不要急,慢慢来”,这是本土人的口头禅。这里的餐馆晚上9点才开门,夜里12点钟之后,许多舞会才正式开始。我感觉,这不仅是一个喜欢享受“慢”的城市,还是一个懂得充分享受夜晚的城市。直到凌晨,城市的灯光依然像深秋枝头的苹果一样新鲜而热烈。 这是荷马的故乡,这个在生活中仍然使用着荷马洗濯过的语言的国度,有着永不衰竭的热情。我们在雅典的奥帆赛基地充分感受到从内心辐射出来的炙热。我们感觉到的热忱,一方面,是雅典人性格的自然流露。但在这热情的背后,我们也感觉到希腊人对另一个文明源头的敬意。黄昏时分,站在巴特农神庙前,我的心头升起了一种剪不断的乡愁,因为我想起了圆明园。铭刻着雅典荣耀的巴特农神庙是雅典文化的皇冠。但是,这顶皇冠被列强蹂躏成一个巨大的伤口。神殿的殿顶已荡然无存,粗大的石柱上布满伤痕,殿内空空如也,地面坑坑洼洼,四处散落着坍塌的残墙断柱。一个全面修复巴特农神庙的工程正在进行,可神殿上那些精彩的雕版、雕像绝大部分已流落他乡。 与圆明园一样,巴特农神庙是希腊人不能愈合的伤痕。在街头,矗立着一位希腊已故文化部长的塑像。铭文上清晰地刻着:“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会复活。”这位文化部长是位女士,名叫曼考丽。 这是一个极度自信的民族。这是一个可以用生命捍卫自己文化的民族。这还是一个在困境中寻求艰难起飞的民族。 对于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气势磅礴的海洋来说,雅典是一个源头。相隔了一个世纪之后,明年,第28届奥运会会旗又将在这里升起。我想,世界将2004年的奥运会承办权交给雅典,是绿叶对根的回报,是一种无言的感恩。而雅典,也将借助这个高度,迎来期待中的新景观。本报记者王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