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说话:“互联网式的民主”静悄悄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30日00:47 人民网 |
我将当今社会的“互联网式的民主”称之谓是正在进行中的、悄悄的“社会实验”。 有些人自然会问道:“你是怎么会知道的?”有的还这样反驳我:“视网络舆论为官方的一种‘社会实验’也是不恰当的。目前的网络舆论基本上是一种自生自发的事物,并不完全是官方的自觉行为。” 我怎么知道的?坦率地说,谁能告诉我这个什么都不是的读书人?!它,当然是我的一种猜测和判断,然而是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也不能这样说。 反驳我的观点的网友说:“‘互联网式民主’的实质应该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网络舆论,网络提供了这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和场所,但这种自由主要来源于网络本身物理上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这主要应归功于现代科技的创造,自由的网络舆论也许会促进民主意识的生长,但其本身并不成其为民主的形式。” 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全非如此。我只是想说,若是社会不想进行这场“社会实验”的话,那么,随随便便找几条措施就可以将你的“现代科技的创造”的“自由交流的平台和场所”的功能大大地削弱甚至消失。的确,要在当今的互联网上找“问题”,哪,实在是太容易了,闭着眼睛就可以一抓一大把,而且毎一个都可以是“尖端”的,都可以是“上纲上线”的。 那么,为什么当今社会要实施这种“可以先不说,但可以做做看”的“社会实验”呢? (声明:以下纯粹是笔者的个人观点,与《人民网》官方网站毫无关系。) 第一,讲民主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有这个“民主”问题起作用;即从斯大林时代的“极不民主”到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太民主”。怎么解决这个“民主问题”又不至于重蹈戈尔巴乔夫的悲剧,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备加关注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式的民主”也许就是社会正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诸多途径、方法之一。 第二,一些报纸老百姓就是不爱看,于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面子问题”就不得不依靠“强行摊派”,以至“怨声载道”。为什么会产生这类问题?主要原因是许多报纸一个面孔。“舆论开放”中的“开放”应该到什么程度?它会导致什么“副作用”?怎么办?就拿“互联网”试试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式的民主”就是当今的一种“特殊政策”的产物。 第三,当今官场中最难的是什么?依我看,就是说真话难,而且还不是一般难,是很难很难。深圳社会科学院和市直机关工委在《深圳蓝皮书:中国深圳发展报告(2003)》书中披露的调查结果:干部意见最大的是在机关难以做到讲真话,就是一个明证。当今舆论宣传中什么东西最难?依我看,就是舆论监督难。敬一丹向总理反映的“《焦点访谈》1998年舆论监督的内容在全年节目中所占比例是47%,到了2002年降为17%”的“大比例”下降问题,何只是《焦点访谈》存在?其实,这个“说真话难”和“舆论监督难”联在一起的,是谁都离不开谁的。然而,它的可怕后果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使最高当局听不到中国的老百姓心里在想什么?不太清楚我们的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想一想,在什么东西都被瞒着、藏着、盖着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进行科学的决策?怎么能顺利、健康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然而,谁都明白,要立即去除官场之说真话难和舆论宣传之舆论监督难是极其艰难的,怎么办?我们的社会想到了作为“现代科技的创造”的“自由的网络舆论”这一块,出一个“特殊政策”,让中国人民有一个讲真话的平台,“面对面”地(当然是在虚拟网络环境)了解中国老百姓究竟想些什么?有什么要求?中国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所以,我们的报纸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些当今最高层领导关注“互联网”的“故事”,这些,的确是值得我们一思的。 正是依据自己上述的这些主观猜测和判断,所以,我认为,当今社会正在进行着一场悄悄的“互联网式的民主”的“社会实验”。为什么十六大以后中国的最高当局频频地出了那么多的“亲民策”呢?在众多原因之中,有一条是应该肯定的:信息准、情况明,其中,不乏有“互联网式的民主”之作用。为此,我作出这样“大胆预测”:“互联网式的民主”的“社会实验”决不会是短命的,而且可以在预见的将来,它一定会推广开来。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