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奏王蒙狂想文坛(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30日03:54 青岛新闻网-青岛早报 | ||
刚刚落幕的王蒙创作五十年研讨会,使九月的文坛和九月的岛城迎来了一次久违的喧嚣。这场关于文学与学术的聚会,使得数十位一流的作家学者汇聚岛城,三天的研讨会,除了热闹还是热闹。 热闹永远是表象的,在研讨会已落大幕之时,反观这场顶级的文坛聚会,它流露出了当代文坛的何种状态呢? 在文学的“后新时期时代”,感观的、影像化的、网络的文字大举侵占日常生活的时候,文坛的这次聚会多少带有一点告别的意味。注视这次聚会的人,都会想起二十几年前,这些作家意气风发,为时代先声的启蒙时期。那时候,他们引领着群体的意识,抚平伤痕,反思、寻根,在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作家是真正的精神偶像,生活在那个时代,王蒙、张贤亮、舒婷、王安忆这些名字,有着饱满的诱惑力。而当强大的好莱坞、无限扩张的互联网将意识与感观挤得无路可走的时候,这些精神偶像好像真的失了色彩。于是喧哗的只剩下了研讨会。 在文学史上,王蒙的五十年创作,分别被归入了十七年文学的“干预生活流派”(《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和新时期的反思、现代主义等流派。或者,流派本身就是一个暧昧的称谓。与会的学者大多是文学评论的专家,在更宽广的尺度里,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王蒙和一个时代的地位或许会更清晰地划出来。 王蒙在《读书》杂志的专栏被汇编成一册《欲读书结》。他认为自己有时候是处于一种“不学而不甘无术”的状态,对于学贯东西、从容大度的前辈学人,王蒙也只能持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王蒙的这种思绪是健康而大度的,但作为一个时代的最称职的代言人,他也只能持有这种态度时,这个时代的无奈或许真的不可掩抑。 在王蒙的研讨会上,批判的缺席构成了一种遗憾,而这遗憾的更深层原因,恐怕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作家为何面对王蒙时会失语?有上述理由,或许真的可以理解。文/张彤图/林庆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