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热情高涨妇女培训班的男性“编外生”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30日08:41 贵州日报 |
9月15日上午,水城县猴场乡。该乡第五期妇女绿色证书培训班开课不到半小时,谁也没想到,一群大男人在教室外和乡干部吵嚷起来了。 “让我们也进去听听嘛,我们又不同她们争证书。” “不行,不行,里面坐不了,太挤了。” “我们也要学技术呀,进来听听咋不行?” 最后,红星村布依族青年白勇等人不顾劝阻蜂拥而入。原本只收48名妇女的教室里一下子多了56名大男人。 尽管这一阵天气炎热,但乡里举办妇女绿色证书培训班的消息几天前就传开了。在家里纳凉的、在地里干活的妇女们按捺不住求知的欲望争相报名参加。开班的这天,家住得最远的妇女顶着烈日徒步十几公里来到猴场乡小学,聆听由乡政府邀请来的农业技术员讲解《土壤分析》、《土壤与蔬菜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等农业实用技术课程。 谁知刚开课不一会儿,以往很少关心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大男人们也来了兴趣,一个个呼朋唤友来到教室外面。先到的男人们头压着头挤靠着窗户伸长脖子往里瞧,后到的男人们只好搬来砖块垫脚。人越来越多了,站在最后的人提议说:“干脆挤进去。”此话一出,就引发了文章开头的场景。 没有座位,他们就站着或蹲着。被这群不速之客打断的讲课很快又恢复了正常。尽管炎热的天气让教室里的人们早已汗流浃背,但大家津津有味地听,认认真真地记,一直坚持到最后。 农民积极参加培训是水城常见的场景,男人时不时钻妇女培训班的新闻也不少。比德乡今年计划培训60人,要求参加学习的竟达到125人。 绿证培训班由妇联直接操作,这些大男人为什么要钻妇女培训班呢? 乡镇干部的回答之一是,农民的传统耕作意识改变了。 有初中文化,见过世面的年轻人正成为六盘水农业变革的领头军。全市98个乡镇涌现100多名增收的典型青年。 蟠龙乡百车河村的种菜能手王道富曾在外打工多年,后来他返乡通过科技种蔬菜增收致富。辛勤的劳动没有白费,很快建起了平房,买了家电。 龙场乡村民杨世配带动10多户人家种中药材三七,光这一项就可使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鸡场乡苗族青年胡光清过去穷得叮当响,科技种菜的第一年获得1000元利润,欣喜若狂,扩大规模和品种之后,现在每年全家纯收入12000元左右;发耳乡27岁的毛元带着全家种菜养猪,年收入几万元,还成为市星火科技带头人。 传统耕作意识的改变从培训专业变化也可以看出来。市农办去年的统计表明,农学类参训人数明显下降,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类参训人数大幅上升到79%。 最初改变传统耕作方式的成功者,又为其他村民“穷则思变”产生了示范效应。 农民冯全敏的经历生动地说明了这种示范效应。他家里穷,30岁才结婚,婚前是“反面教材”,村里的老人动不动教训子女说:“你别像冯全敏,二十七八了还讨不到媳妇。”后来,他走上科学致富的道,一变而为正面教材,“你看人家小全敏,结婚才几年,又盖房子,又买这买那的。” “应该说农民的市场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市农办王凤波科长说。 猴场乡红星村下六组的村民张岿就告诉记者,水黄公路马上就要通车,发展机遇近在眼前。尽管自己的12亩土地已全部种植了黄姜,但这种培训机会很难得,哪怕不颁发绿色证书,掌握科学种植技术也是很有必要的。 王凤波说,因地制宜,针对当地已有优势开展培训,也调动了农民的兴趣。比如,发耳乡素来有种反季节蔬菜传统,就在当地主讲种菜技术。如果是畜牧业发展的试点,就相应开展畜牧技术培训。她补充说,在产业调整上,领导重视程度也有很大关系。 “下面每年对培训计划要求都特别强烈,颁证学员只占实际培训人数的80%—85%,旁听的就无法统计。 不过,和高涨的热情相比,农民普遍认为,实用技术培训班不够,每个乡镇一年才一两期;实用科技书籍很难找,发放的技术资料许多只能到村级,而且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希望有关部门重视。 作者:张煜 肖郎平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