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保护 改善公共卫生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30日08:49 光明日报 |
由于生态的恶化和过度开发利用,我国生物物种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近五十年来,约有200多种高等植物灭绝,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对未来人们疾病的治疗乃至生存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自然资源的减少都是无法挽回的;由于人类过分侵入野生动物的领地,动物所携带的细菌、病毒侵入人群,而往往人对此类病原体缺乏免疫力,从而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和流行;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发、赤潮、土壤污染等生态灾害是人类破坏家园的后果,生态灾害的加剧对人类的生存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生态保护是在环境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过去,我国环境保护只重视污染及其防治而轻视生态保护,对于环境质量往往是治标不治本。1996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改变了长期以来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的局面。1998年和2000年国务院分别发布实施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纲要》,进一步确立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基本原则。 开展生态保护工作以来,取得了很多成绩。我国开展了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省建设试点;自然保护区面积现已达国土面积的13%以上,有效地保护了相当数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重要生态系统;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快速发展。生态保护对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保障。 同时,生态环境的好坏也同公共卫生状况息息相关。随着SARS疫情在全球范围,尤其是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就如何在改善大环境的条件下,保障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给生态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公共卫生与生态环境保护往往被认为是不一致的,公共卫生专家试图去保护工人和普通大众免于有毒污染物,而环境专家则把注意力放在土地、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方面。 但是,从我国环保现状和需要看,当前我国生态保护工作的基本目的是“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而公共卫生则以“组织全社会或社区的力量,让每位社会或社区成员都能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为基本目的,可见生态保护与公共卫生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而且,生态保护使得各类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从而为人类制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植被具有吸收有毒气体、制造氧气、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环境噪音和杀菌的效益。许多植被还具有药用价值,在今天人们所用的所有药品中有25%是仅从90种植物中获得的。森林不仅有益于局部小气候的改善,还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缓解压力的好去处。 由此可见,大众的健康状况取决于一个健康的环境,保护公共健康的关键就是对基本生态系统的保护,因此让这些专业人员联系起来,相互支持是很重要的。 目前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二者缺乏必要的沟通,公共卫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需要树立多学科解决问题的思想。为促进公共卫生发展,生态保护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继续推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体系建设和各类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公共卫生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大范围的环境承载空间; ——加大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保护力度,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与全国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系统面临更大的负载和生态压力,只有保障城市完整的生态系统,才能形成天蓝、地绿、水清、林秀和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人们才能有和谐健康的生存空间; ——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生态系统早期预警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及其损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相关研究; ——加紧制定保障人民基本健康生存需求的生态标准。如人均拥有绿地面积数、人均基本需水量等等。稿件来源:光明日报(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