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社论:华语运动的广度与深度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30日09:48 中国新闻网 |
讲华语运动20多年来的成绩斐然,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要达致华语运动的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认为,华语运动成功的一个关键是:必须确保这一运动具有其广度,同时也应不乏深度。 这里说的广度,是指华语普及的程度;而深度则是指讲华语的人是否具有深厚的华文文化底蕴。 就广度而言,华语运动的成绩可喜可贺,最新的调查资料显示,15岁以下的年轻人选择以华语对话的比例增加了。近20年来,由于我们的中小学积极推行双语教育,现在,华族学生普遍都能讲华语。连许多传统英校,校园内华语之声处处闻。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华语运动的广度今后却面对严峻的挑战。因为在今天的新加坡,将母语当外语似乎成了大趋势。 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是:越来越多华族家庭将英语作为家庭的唯一用语。根据官方人口普查数字,在家中讲英语的小一学生人数,1980年仅占9.3%,1999年升到42.4%。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年龄介于5至14岁的华族少年,35.8%在家讲英语。 语言学家担忧,这种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快则10年,慢则20年,英语将成为新加坡华族最主要的母语。我们的华语运动原来有个目标:使华语成为华族的共同语,但华族间的沟通语要是“脱华入英”,那么,我们离开“华语是华族的共同语”这个目标只会越来越远,华语运动的广度将难以保持。 保持广度之所以困难,还因为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广度”与“深度”两者的相互关系。很多人不晓得,华语运动徒有广度是不行的;没有一定的深度,其广度也是不扎实、不牢固的。过去我们侧重的是“讲华语”,没有强调“学华文”。很多人的华语是缺乏“载体”的,没有“根”的华语。 没有文字作为载体的语言,往往经不起岁月的冲刷而消失,这样的例子在人类语言演变史上不胜枚举。人类历史上有过的语言有好几千种,而消失掉的语言也有上千种,其消亡的原因之一是“有语无文”,没有文字记载的语言,要保存非常困难,要消亡则很容易。 当初,华语运动侧重于“讲”,没有突出“读”与“写”华文,主要是考虑到先普及后提高,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当时没有把学华文也当作一个必要的任务来落实,所以华语运动的深度就变得有局限,而这有限的深度到头来就会削弱了原有的广度。很多人学到的是肤浅的华语,缺乏文化底蕴的华语,这种不扎实的华语很快就被他们忘得一干二净。 为了鼓励那些完全不懂华语的华族同胞学讲华语,我们开始时不能将目标定得太高,同时也要体谅他们学华文所碰到的困难。他们起初只能讲较肤浅的、缺乏文化内涵的华语,这是情有可原的。以这种程度的华语,到小贩中心或餐馆进餐,点菜叫饮料或许也足够。 但这样的华语,要是用来讨论问题、商谈业务,那肯定是力不从心的。长期如此,更令人产生一种刻板印象,以为华语是“巴刹用语”,不能登大雅之堂。今后华语运动应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将“讲华语”与“学华文”进一步结合起来,多主办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在巩固华语运动的广度的同时,华语运动的深度也必须加强。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