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山路36号原山大第一公舍(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5日05:09 青岛新闻网-青岛早报 | ||
可是,直到今天,一些人们在习惯上还叫这两个大院为山大宿舍,尽管山东大学早在1958年便迁到了济南,宿舍中的住户也换了好几茬,老“山大”的人已寥寥无几,这也许是一种历史情结吧。 上个世纪20年代初,青岛山草木葳蕤,当时在山的西麓有一股常年不断的山水沿着一道遍布林木的沟壑顺山势而下。这股山水在沿途又承接了信号山、福山、小鱼山的部分来水,汇成了一条小河,在拐了几个弯后,最终经过“老衙门”门前流入大海。这条小河平时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水量不大。可是当夏季暴雨过后,也会有沟满壕平那摄人心魄的壮观景象。这条小河的两岸风光优美、景色宜人。当初日本人在建造日本中学主体楼(今天的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的“六?二”楼和“胜利楼”)的时候,就是瞅上了这里的风光。加之这里距学校又近,于是,便在沟的两岸同时建了两处教师宿舍,沟的南岸便是今天的鱼山路36号院,北岸则是合江路1号院。 合江路1号院依山势而建,东高西低,成台阶状,是所谓的船式结构的一长排五座三层楼房,具有典型的日本风格。楼前是花园,楼后则是一个不小的后院。当时共有66套房屋,五座小楼连成一体,楼内错落有致,又由于房屋甚多,所以外人走进楼内,往往会迷失方向,附近的居民都叫它做“迷魂楼”。1999年合江路1号院改造,在原址上现已是一长排六层楼房了。 鱼山路36号院盖得甚为讲究,它是由五座独立的二层小楼和一处平房组成。这处楼舍虽然是日本人所建,从外观上看却是欧式风格,但房屋的内部结构全部为典型的日式布局,壁橱、拉门、木头澡盆等一应俱全。这五座小楼又分三种规格,其中以带尖塔的3号楼最为讲究,因为当时是专为日本中学校长所建;1号、2号楼稍逊一些,但也是楼上楼下成为一体的独立单元;4号、5号楼又次之。院中平房原是院中的一个独立院落,当时是总务长(相当于今天中学的教导主任)一家在这里居住。今天,鱼山路36号已被列为青岛市历史文物保护区,已成为青岛历史演变的一处极好的见证。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这两处院落曾暂时住过一阵美国兵。1946年由山东大学正式接收为教职工宿舍。分别命名为山东大学第一和第二公舍。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山大宿舍旁边的大沟还存在的时候,这里曾是宿舍里的孩子们玩耍的天堂。听鸟鸣、摘野果、扑天牛、粘知了……孩子们在这里乐此不疲。特别是夏季来临,沟里的水深可没膝,水浅处也可没过脚踝。那时,孩子们会专门捕捉一种能在水里游、陆上跑、空中飞的、但不知学名应该叫什么的昆虫。孩子们根据这种昆虫的特点,起名为“海陆空”。如果运气好的话,有时还会捉到一二条小草鱼。大雨过后,沟里的水势增大,孩子们又可玩起打水仗的游戏。手巧的孩子往往会带来自己用竹筒制造的“水枪”,这是打水仗的“重武器”。试想,整整一竹筒水不间断地射向一个人,那要比用手泼水的威力不知要大多少倍……孩子们欢快的笑声穿透浓密的树丛,也驱散了难耐的暑热。(注:作者系中共青岛市市北区委党校原副校长)(明日请看“山大宿舍(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