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是道德繁荣还是道德投机?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5日05:28 人民网 |
今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探索尝试“道德银行”。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献血、竞赛获奖及文章发表等活动后,可将这些表现分等级转换成货币形式“存”入银行,作为其在“道德银行”中的储蓄。储蓄额前15%的用户可获得享受获赠知识竞赛、学术讲座等门票的待遇,储蓄额居前5%的可申请获赠一季度的学科类报纸或杂志一份。(9月24日《北京娱乐信报》) 用“道德银行”的形式来呼唤道德回归,可谓新颖别致,但却掩盖不了“道德银行”的累累硬伤。把竞赛获奖及文章发表也纳入到道德的范畴,这样的评估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而更为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把道德视同财产可“存”可“取”。这种“道德银行”的做法到底要给予我们的青年学子一个怎样的道德观?笔者不无担忧的想问:“道德银行”带来的到底是道德的繁荣还是道德投机? 教育是培养有道德规范的公民,而不是道德投机者。而“道德银行”的做法无形中却鼓励了大家都成为道德的投机者。原因在于它给了青年学子们这样的不良启迪,即任何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都是可以换取实物的嘉奖的。在这个“银行”里,“存”进去献血等行为,可“取”回学术讲座门票和杂志。有了物质的回报,类似青年志愿者活动、献血等活动自然会繁荣起来,然而这种繁荣却是虚假的、变味的、充满泡沫的,当物质奖励失去后,繁荣的泡沫也会破灭,这显然可以谓之为投机。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给予公民正确的道德观,而不是一味的嘉奖道德行为。要知道,道德行为和道德观是不同的,道德观指导道德行为,但道德行为不完全受道德观的指导。给一个道德沦丧者以10万元嘉奖,此人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般做出若干符合道德规范的道德行为。但10万元到手后,此人可能又会成为道德恶棍。我们之所以要奖励见义勇为者,不仅仅因其行为,更重要的是因为其道德观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对于道德,我们应该更看重正确道德观的培养和树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从一而终的、不为私利所左右的有美德之公民。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