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民,穷的穷富的富(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5日06:38 环球时报 | ||||||
作为世界主要农业国之一的印度,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全国10.2亿人口中,有近7.3亿人生活在农村,直接或间接以农业为生。正是因为农业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举足轻重,历届印度政府无不将农业置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绿色革命”改变农民的命运 众所周知,印度拥有令世人羡慕的土地资源,其可耕地面积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多达1.6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7公顷,约为中国的两倍。 印度政府为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加快提高农业生产力以及实现社会平等,从1947年独立到现在,印度农业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全面发展农业”、“绿色革命”和农村综合发展阶段。印度明令废除了“柴明达”土地所有制,颁布了土地持有最高限额法,限制和削弱了封建大地主的势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从1965年到1978年,印度开始推行以技术改革为中心的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方针。通过扩大灌溉面积,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品种,大量使用化肥,提高机械化程度,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建立了农村信贷机构,扩大农业贷款,对农民购买化肥、农药、水电和其他生产资料予以补贴,加大了对农业研究、灌溉设施和农业销售的投资。这一系列措施的成功实施,极大提高了印度农业增长率和生产率,从此彻底甩掉了缺粮的“帽子”。在广大农村地区,“绿色革命”调动了大、中农户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村的财富,增强了农村中新型地主的经济力量,导致农业雇用工人不断涌现,有助于农民主动规划自己的未来。 从1978年起至今,以消除农村贫困和失业为目标,印度实行了农村综合发展计划。通过实施各种包括“以工代赈”等就业计划,建设农村道路、小型灌溉设施、校舍等,为农村失业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并向贫困农民提供生产资料的经济补贴,力图逐步解决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有的地方政府还采取向贫困农民提供贷款,用于购买缝纫机、人力三轮车等生产资料,让他们可以自谋生计。 农民不承担一分钱的社会负担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的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3%左右,农产品不仅完全实现了自给,粮食储备目前已达5000万吨,而且大米、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还大量出口。记者曾走访过素有“印度粮仓”之称的旁遮普邦,当地许多农户靠着经营农业,早已从温饱走向小康。 如今,无论是对农民供应平价化肥和优惠水电,还是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培养新品种等方面,都体现出印度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在粮食销售方面,印度政府也想得较为周到。据当地农业专家介绍,印度农业成本和价格委员会每年都要对各种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有关要素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其最低的支持价格。然后政府以该支持价格为基础,根据储存补充的需要,公布当年的粮食收购价格,使之成为该年度的粮食底价。从客观上看,它可以有效防止在丰收年景粮价出现暴跌,避免谷贱伤农和损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有位印度同行告诉记者,印度是奉行议会内阁制国家,从人口分布看,绝大多数选民都在农村,因此任何党派要想在邦甚至中央一级执政上台,都不能忽视农业以及农民的利益。 在刚刚结束的世贸坎昆会议上,印度人民党政府不顾欧美的巨大压力,带头坚持要求发达国家首先削减农产品补贴。欧盟高级官员为此指责印度是世贸谈判的“麻烦制造者”。有舆论调侃称,从表面上看,瓦杰帕伊政府在保护本国的农业,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表明自己是广大农民的代言人。 印度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很有特点的。第一,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可以获得政府发放的津贴,以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第二,无房的贫困农民可以获得政府的建房补助,以得到基本的居住条件;第三,对贫困子女的教育由中央和邦政府给予补贴,印度的小学教育实行免费政策,在条件好的邦,中学教育也实行免费,学生可以免费得到书本,有些邦的学生还可以得到免费午餐;第四,对贫困人口购买粮食实行低价政策,以保障其基本的生存需求。作为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仍然较好地实施了通常只有发达国家才会有的福利政策,这对印度农村地区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农日子依旧艰难 根据权威机构调查,印度城市里收入较高的家庭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之间(1美元约为48卢比);而在农村,一个农民每年要在地里劳动150天,每天的收入在60—80卢比之间,一年下来才挣9000—12000卢比,其中八成以上用来应付家庭开支。 目前印度全国有2.6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其中绝大多数是无地少地的农民。他们不仅没有任何医疗和社会保险,而且还喝不上卫生的饮用水,至今仍有500万家庭直接饮用河水和池塘的水。在通电问题上,城乡差距尤为巨大。有调查表明,目前印度88%的城市居民家里都有电,而对于56%的农民来说,电只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迄今,煤油灯仍是农村最主要的照明工具。 虽然印度政府前后颁布了诸多法令,但印度农村土地占有状况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一项印度官方的抽样调查表明,占农户总数1.6%的大农户掌握了17%的土地;23%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不仅如此,—些小农和边际农还不断丧失土地,最终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目前,无地农占全国农业人口的35%。 印度农业成本与价格委员会主席哈克曾表示,目前千千万万的印度小农户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面积过小,购买力弱,没有能力进行技术投入,缺乏获得信贷、技术、道路、市场、电力和其它基础设施的合适渠道。近年来,一些印度农村问题专家不断呼吁,政府应该制定措施,重新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便把土地所有权分配给大部分人。否则一旦小农、佃农和边际农失去了土地,他们将会形成越来越庞大的“民工潮”拥向城市。 此外,由于地理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印度农业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在旁遮普、哈里亚纳等一些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农业发展势头蒸蒸日上。而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长期处于原始落后状态,面对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他们的农产品毫无竞争力可言。 不久前,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一个农民组织对媒体表示,沉重的债务负担、种植成本的不断上涨和收成减少,直接导致当地农民自杀人数上升,有的迫于生计,甚至不惜出卖肾脏等器官换钱。他们指出,尽管政府为农民制定了不少脱贫计划,但富农将土地化整为零冒充小农户申请贷款,官员挪用贷款和补贴以及在发放贷款时索贿的丑恶现象在当地不少农村存在,让许多小农户很难从政府实施的各项利农福利计划中获得好处,有的只能被迫去借年息高达36%的高利贷。碰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他们还能走一步算一步,勉强度日。可一旦遇上旱涝灾害,庄稼收成不好,债务缠身的小农只能听天由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