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热点研究)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0日06: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社会科学研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如何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是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立足广东、研究广东,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紧紧围绕广东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当好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为己任,积极稳妥地进行“转向改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重新科学定位明确研究方向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长期按传统学科门类划分,设置文、史、哲、经等研究机构。在这种模式下,院内科研工作者尽管在关系广东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上取得过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在学科设置上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设置雷同重叠,难以突出地方社会科学院的特色,在课题选择上偏重于纯理论研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时有脱节,使社会科学研究极易成为“象牙塔中的学问”、“圈子里的科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远离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不断被“边缘化”,省社会科学院一度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为了破解社会科学研究与广东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脱节的难题,在新形势下找到地方社会科学院的准确定位、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在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支持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转向改制”。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明确提出:省社会科学院“要把研究重心放在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要贴近地方发展的主题,体现地方特色,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努力成为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省委、省政府确定了省社会科学院的发展方向: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决策,贴近生活。 转向,就是转变科研的主攻方向;改制,就是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思想库”和“智囊团”所从事的不是纯理论研究,而是对策研究,是给领导出主意、当参谋。面向广东省现代化建设这一主战场,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具有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的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应是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的主攻方向。适应新的定位和目标,科研管理体制从学科布局、科研规划、科研生产到学术评估、成果转化以及人事、财务等,都要进行改革,以清除阻碍转向的体制性障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在转向改制中,努力探索贴近广东省发展主题的科研新路,提出了“两为”、“三侧重”的科研思路和办院方针。“两为”是: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三侧重”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宏观决策,侧重具有前瞻性的中长期战略研究;强化服务功能,侧重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性研究;围绕现实发展的热点、难点,侧重已形成的本院优势学科和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前沿性理论研究。 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内部活力 建立开放的学科体系。对现有的优势学科和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学科予以加强;对研究力量分散、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与实践需要距离较远或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科进行收缩、精简,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加紧扣实践和社会发展实际。 建立科研全过程动态管理。以课题为中心,把全部科研活动从选题、立项到运作,统一纳入科研全过程动态管理系统。以应用性、对策性研究为导向,对院、所、个人三级科研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实现科研资源共享,课题分级分类管理。逐步建立成果发布机制,把研究成果以学术报告、科普活动等形式,或利用传播媒介为传输渠道,进行“一条龙”和“统一口子”的传播,使之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立完善的人事制度。围绕科研全过程动态管理,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学科带头人竞争上岗制度和科研人员“自由竞聘、双向选择”制度等,大胆发现和起用优秀科研人才,培育学科带头人,合理调动和组合院内外科研力量为课题研究服务,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 逐步形成高效、高质和开放的科研新格局。“两为”、“三侧重”的科研思路已经成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几年来,广大科研工作者在积极完成省领导交办的课题研究任务的同时,不断开阔研究视野,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走出“深院”,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为省内外数十个市、县、镇进行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此外,还积极配合宣传部门深入研究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省社会科学院为依托的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已成为全国“七大研究基地”之一。 积极发挥作用做到有为有位 积极承担省委、省政府的科研“课题单”。1999年,省社会科学院承担了“深圳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研究”等课题。2003年,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广东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当好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要求,省委交给省社会科学院“广东与沿海地区发展比较研究”、“内源型和外源型发展研究”、“民生问题”等十大课题的研究任务。省社会科学院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直接转化为决策或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开展经常性的广东全省经济社会走势分析。省社会科学院积极组织力量对广东省现代化建设进行动态分析和预警报告,建立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为省委、省政府提供数据资料和分析服务;建立经济运行分析系统,开展对宏观经济形势、经济运行的重点、热点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并通过经济形势发布会、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以及《广东现代化进程》(蓝皮书)等形式向政府、企业和公众公布;创办了《经济社会决策参考》,密切关注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从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定位出发,逐渐形成面向现代化建设主战场,务实、前沿、创新的科研特色。务实,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广东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为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先导和智力支持。前沿,就是紧跟时代潮流,站在时代前列,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密切关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总结社会实践的新成果,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形成和保持与国内外学术前沿对话的能力和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能力。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充分占有材料、总体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原创性,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新见解、新建议,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已经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认可。李长春同志曾指出:“广东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是大有可为的。”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也讲道:“对于广东省经济社会下一步怎么发展,要发挥社会科学院的作用。不管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不管是总结过去,还是开拓未来,都需要加强研究。” 思考和启示 重新科学定位地方社会科学院。在我国,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主要有国家级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在这种格局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明确分工,找准位置,发挥优势,积极主动,把重点放在围绕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及对策研究,为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服务。 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实际,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指导实践,通过深入研究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使社会科学在研究实际、服务实践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繁荣发展。 重视应用性、对策性研究。高水平的应用性研究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积累,但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服务于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应用性、对策性研究,不是降低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准,而是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更高要求。应用性研究不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明确“怎么办”;不仅要有理论分析,还要拿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转向改制”是全局性和长期性的改革。学科建设和课题立项应以应用性、对策性研究为重点;成果评估和奖励应以为决策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效果为依据;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应以适应现实需要为尺度;科辅和后勤工作应以为应用性、对策性研究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标准;思想政治工作应以提高科研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为导向。 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关键。广东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怀是省社会科学院“转向改制”力度大、速度快、效果好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不断完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加强“思想库”和“智囊团”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地方社会科学院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和支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服务,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执笔:梁桂全 田丰 韩安贵 范西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