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加快淮河综合治理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3日04:4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
今年春夏之交淮河再度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引起人们的深切关注。近期通过一些实地考察和听取干部群众意见,我们对沿淮人民根治淮河的愿望更加理解,对如何治理淮河有更多思考。 一、树立人民至上、安全至上的思想,加快治理淮河。数百年来,由于黄河决口夺淮入海频频打乱了淮河水系,使淮河出现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沿淮人民饱受了无尽的苦难。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党和政府领导沿淮人民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治淮活动,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淮河还没有达到根本治理的目标,一遇大水仍有部分地方遭受洪涝灾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未能全面提高,有的还比较贫困。人民迫切要求加快淮河治理,从根本上摆脱水患之灾。因此,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人民安全至上、人民富裕为重的思想,加快淮河治理。我们认为,当前加快淮河治理,既很需要,又有可能。这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需要,是落实党的三代领导人治淮批示的需要,更是实现沿淮人民愿望、满足人民要求的需要,也是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且现在已具备治理淮河水患的很多有利条件和可能性,也正面临把淮河进一步修好的极好机遇:一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争5年内把已确定的治淮主要项目任务完成;二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坚定决心;三有多年治淮积累的正反经验教训;四有沿淮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治淮的极大热情;五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此,我省淮河流域的治理要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落实新措施,实现新发展。治理淮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步伐,综合治理,积极探索着力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经济发展等五大问题的新举措,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二、调整思路,科学治理淮河。鉴于多年治淮的经验教训,治理淮河必须调整思路,实行综合治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具体来说,治淮大的思路和措施,我们建议应注意“四个调整”:1)调整治淮思路,变单纯对抗性为全面适应性。过去对淮河的治理往往是单纯“抗”水,而缺乏“管”水和“用”水,让大量宝贵的降雨洪水白白流入大海,接下来又形成干旱和缺水。今后的治水思路一是从单纯的抗拒洪水转变为给洪水以出路,二是从单纯的防洪减灾转变为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生产,更多地为人类造福。2)调整产业结构,变水害为水利。要大做水文章,水中生财,水中致富,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安排适宜的作物品种,如耐水耐淹的作物。沿淮已涌现一批好典型,如霍邱县姜家湖行洪区面积五万亩,用两万亩种植杞柳,并编织工艺品,效益很好。群众高兴地说:“只种不编一亩两千,又种又编一亩四千,编来了新房,编来了新娘,编出了幸福,编出了小康”。因此,要下决心将沿淮湖洼地逐步退垦还湖,还田于林,还田于牧,改种为养,发展多种经营,达到经济效益和防洪效益的统一。3)调整政策措施,变无偿为有偿。今年我省已正式实施补偿工作,这对灾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重建家园,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大量的非蓄滞洪区因严重涝灾损失造成的困难如何支持,也应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灾后扶持和救助制度。4)调整治淮的根本出发点,变保堤为保堤与保人统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树立人民至上、安全至上的观念,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中心,以切实解决灾区群众生活生产困难为重点,以实现沿淮人民全面小康为目标,把保堤与保人统一起来,把治理淮河与造福人民统一起来。 三、立足实际,全面治理淮河。治理淮河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兼顾,进行全面治理,具体要做到“八个结合”:1)把当前治理与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关键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有长期大局观念,坚决克服短期行为,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科学有效治理淮河。2)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起来。要抓紧时机继续完善和加强防洪工程措施,同时加强防洪非工程的生物措施的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提高防洪减灾的综合能力。3)把治理干流防洪和支流除涝结合起来。在确保干流洪水畅通的同时,要把支流除涝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力争做到除涝保收。平原除涝在加强排水系统能力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湖泊洼地的调蓄作用。4)把泄洪与蓄水结合起来。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淮河地区洪水年平均造成的损失是GDP的1%,而由于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损失达到GDP的1.7%。要努力建立新的防洪减灾体系,把一些行洪区有计划地变为蓄洪区,建好进洪闸和退水闸,避免炸堤行洪,造成“炸堤———堵堤———炸堤”的恶性循环。要把洪水适度留下来,让洪水为我所用,克服“盼水水不来,恨水水不走“的现象,走出一条“以蓄为主、以蓄制洪、以蓄防旱、以蓄养生”的新路。5)把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留下来的水用于精养或特种养殖,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改善淮河水系的生态,从根本上解决水旱灾害对农民和农业的损害。6)把灾区重建家园和移民建镇结合起来。不能一遇大水,群众就转移搬迁,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抓紧建立标准高的庄台、保庄圩,在周边高地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国家投入一定资金,协助小城镇建设,扶持农民发展其他产业,真正使农民安居乐业、脱贫致富。7)把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与争取多方支持结合起来。要从我省财力有限,筹措地方配套资金较为困难的实际出发,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同时,对淮河治理要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方面的关注与支持。8)把采取临时性的政策措施与制定法律法规结合起来。要健全水利法规体系,将治淮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必要时我省可制定地方性法规如行蓄洪区管理条例等,既依法保障及时行蓄洪,又依法保障蓄洪区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省人大工作研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