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设计师周建平披露:载人飞船发射时间如何确定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4日02:17 北京娱乐信报 |
据新华社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完成飞船飞行使命所允许的发射时间段即载人飞船的发射“窗口”,是根据天体运行轨道条件、飞船的轨道要求、飞船的工作条件要求和地面跟踪测控通信、气象要求等,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输入相关数据,再经过精心计算推导出来的。 周建平介绍说,选择一个最佳的发射“窗口”,首先要考虑保证飞船的太阳电池帆板打开后与太阳的相对方位能使其产生足够电能。飞船发射上天后,要保证各种仪器设备正常工作,需由太阳电池帆板供应充足的电源。太阳电池帆板在太空展开后,有一个起始位置,如果阳光垂直照射在帆板上,就会产生足够的电能;非直射状态下,太阳电池帆板效能就会降低。 周建平说,飞船自主飞行阶段控制分系统使用3个红外地球敏感器,由于地球温度比较高,安装在飞船上的地球敏感器的红外光线很容易发现并对准地球进行测量,但是如果有太阳光照射到红外镜头或视场,就会产生干扰,导致仪器出现故障。为保证红外地球敏感器的正常测量,需要避开太阳光的辐射影响并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飞船在太空运行会受太阳辐射影响,太阳照射面积的大小、角度不同,将使飞船吸收不同程度的热量。要保证飞船内环境温度适宜、有一定的散热条件,从而使飞船温控适度,同样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飞船入轨后,有效载荷需要对地进行观测,这也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保证对地观测姿态。 周建平说,飞船发射时机要同时满足上述要求,保证太阳、地球、飞船三者处于合适的位置,约束条件较多:因为每一个季节、每一天的轨道条件都不一样,可供选择的发射“窗口”是有限的。 新闻解读 载人飞船有什么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顾逸东在接受采访时说,空间科学与应用的前景广阔,不可限量。 顾逸东说,人类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利用空间环境及其相对地球的高远位置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实验,突破了航天应用领域众多的技术关键,拓展了广泛的应用领域,形成了通信、导航、气象、资源、科学、深空探测等卫星系统。从科学和技术的观点看,我国研制与实验载人飞船,不仅对提高信息技术、航天材料、制造技术、电子设备、系统集成实验等方面的水平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空间科学与应用的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据顾逸东介绍,大量空间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产业,如空间通信、导航以及相关制造业、服务业等已成为空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空间计划获得的技术已经为美国增加了2万亿美元利润。在本世纪头十年,预期的高额利润将吸引6500亿-8000亿美元的资金注入到全球空间工业。到2010年,美国在空间的资产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美国在欧洲的资产。 顾逸东介绍说,我国从1987年开始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在利用空间特殊环境诱导植物性状变异,以培育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空间材料科学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还安排了较为系统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科学研究和实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顾逸东说,空间提供了微重力、高真空、超洁净以及无容器环境,为研究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为空间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条件。除了继续研究一些地面难以弄清的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规律外,利用在空间的研究结果指导地面材料加工工艺,是现阶段开展空间材料研究的主要目的。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