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圆飞天梦--内蒙古气象部门服务“神五”记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8日02:23 人民网 | |
10月15日上午9时,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来捷报,举世瞩目的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16日6时23分,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内蒙古中部草原安全返回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喜讯传到内蒙古气象部门,曾为这次载人飞船提供气象保障服务任务的200多名气象科技工作者激动万分。 早在载人航天飞船飞行准备阶段,内蒙古气象局就开始了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专门在 中国气象局领导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多次对做好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进行部署。自治区气象局党组总结了前四次为载人航天飞船实验飞行提供成功服务的经验,全面分析了这次任务的特殊性和艰巨性,成立了以自治区气象局局长为组长,有关行政和业务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气象保障领导小组,并责成自治区气象台抽调精兵强将成立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组和技术专家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完成好这次气象服务保障任务。 全区承担服务保障任务的气象局站和自治区气象台全面动员,调动所有技术资源,全力以赴投入到载人飞船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中。全区11个气象局站从2003年10月1日01时开始,接受24小时航危报观测和发报任务,有关盟市(旗县)气象局站积极主动承担任务。其中,呼和浩特和包头两站从未编发过航危报,两站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技术尖子,在短时间内熟悉和掌握了编发航危报的技术规定,最终高质量圆满完成了任务。 为了载人飞船安全回收,自治区气象台千方百计做好天气预报服务和气象通信资料传输工作。利用现有的一流人才和现代化科技设施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应用国际先进的数值预报产品,对着陆场地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报;应用国家气象中心的MM5中尺度模式、极轨气象卫星、对着陆场地进行气象要素的预报和环境遥感监测;应用日本GMS—5和中国静止气象卫星对着陆场地的云系和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预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GIS等,建立先进的预报系统和模式;参考国家气象中心中期指导预报应用周期韵律分析、太阳黑子及西风指数的叠加、上下游效应等中期预报方法,研制增加了15天过程预报及7天滚动订正预报。 从9月20日开始,内蒙古气象台每天为载人飞船指挥部提供常规中期天气预报和长期天气预报,从10月5日开始又增加了7天滚动中期天气预报,从10月6日开始每日增加专家天气会商,从10月12日开始,滚动发布两个气象台站72小时天空状况、风向风速、最高最低温度、能见度等内容的天气预报,并传往载人飞船发射回收指挥机关。进入10月以后,内蒙古冷空气过程频繁,给气象保障服务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10月13日—14日,在气象保障预报服务的关键时刻,无法得到载人飞船着陆场天气上游国外远东地区75个站的气象资料,增加了预报分析工作的难度。内蒙古气象局紧急与北京联系,国家气象卫星中心立刻采取资料繁衍措施,通过9210卫星传输系统非业务化传送,内蒙古气象台通信技术员连续24小时手工接受有关资料40兆,保障了预报分析工作的需要。内蒙古气象台业务技术专家克服重重困难,综合各类信息和技术方法,准确提供了着陆场长中短期预报。9月中旬向载人飞船回收指挥机关提供着陆场的长期天气预报中分析认为10月15至16日是晴好天气。10月15日,自治区气象台发布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着陆场地天气预报指出:15日夜间到16日上午,飞船着陆场晴到少云,风力不大,能见度达30公里以上,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着陆回收的有利天气时段。结果,预报完全准确。(吴坤胜 马瑞芳 魏兴杰)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