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说话:“1美元政府官员”的意义有多大?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3日00:38 人民网 |
网友;石敬涛 “1美元政府官员”10月19日首次在上海政府部门出现。据新华社19日报道,在国际商务领域驰骋多年的三位高级“海归”人才,近日被海市徐汇区政府正式聘为“年薪1美元的政府官员”,聘期1年。 一美元使政府管理与高级人才实现了“双赢”,这是笔者看到这则新闻之后首先想到的。通过象征意义上的“1美元”,政府用很小的有形成本投入,把高级管理人才纳入了政府管理渠道。同时通过带有一定社会荣耀和地位的“1美元官员”这个头衔,给了“海归”人才发挥其公共服务才能的通道和空间。“1美元政府官员”做法,可以说是用人观念和机制上的创新与突破。尤其是与争议颇多的“政府雇员制”相比较而言,应该说“1美元政府官员”做法更加务实和可行。 不久前,吉林省、江苏省无锡市、湖北省武汉市三地不约而同从海内外招聘一批具有财税、金融、信息、法律等专业知识的政府高级雇员,年薪均在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这一做法从开始至今都存在不少争议。高薪人才能否在提供决策信息、参与决策论证、提高决策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物有所值”,几十万元的“天价”成本投入是否必要,民众理所当然有质疑的理由和必要。 从成本投入与收益回报率两者的博翌角度上分析,一方面,政府机构需要那些高层次的科技精英、管理精英等高端智力、人力资本加入到政府机构运营过程之中,以此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稀缺性人才的过高身价和成本,使政府在投入资金时捉襟见肘,望而却步,而且存在一定争议。再者,在当前,政府所需要和追求的这种高端智力、人力资本,目前大部分还主要都集中在商务、科技等其他领域,如果通过“全脱产”式的引进,除去成本过高问题,这些高层次商务和科技人才是否乐意到政府机构来“屈就”还是个问题。如此境况之下,就在人才供需的两端出现了不对称。 如何实现供与需两者之间的和谐互动,“1美元政府官员”做法可以说是“曲径通幽”的一个成功范本。“一美元政府官员”首先使商务和科技人才得到了一定社会名誉,民众和政府对其自身价值的这种认可与肯定,使得高层商务、科技和管理人士“乐于”到政府机构中“参政议政”。同时,这些“官员”又可以在不占用部门编制数和领导职数的情况下,“乐于”把在国外积累的商务、公共管理等知识和经验“奉献”于政府决策之中,有利于促进更科学、更民主、更开放的决策机制的建立。 总体来看,“1美元政府官员”与“政府雇员制”,两者都是政府吸纳高级管理人才和智囊团的一种方式。后者重利,以高薪手段招贤纳士;而前者着眼于名,以无形资产投入筑巢引凤。虽然侧重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都不失为用新的游戏规则建立高效、灵活、廉价柔性管理的有益的尝试。 在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潜在的“附加值”问题。即价值一美元的“官员身份”会不会给其商务领域带来权利寻租。在当前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尚不是非常健全的现实情况下,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是,应该看到,“1美元政府官员”实际是政府的“智囊团”,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参与决策论证等,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官员”,权利寻租空间很小。 “1美元政府官员”的意义到底有多大?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75%或80%的东西,我认为那就应该收下它,然后再去争取其余的。”好的制度都是慢慢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上海的“1美元政府官员”做法,我们还要多一些宽容与呵护,其意义到底多大,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