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道德寻找坚实的利益基础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5日11:40 南方都市报 |
视点 近日,江苏一家“失物招领公司”挂牌营业。当拾者把捡到的东西交到公司后,公司要开具收据,并付拾到者一定酬金,然后寻找线索联系失主。当失物被失主认领时,公司将根据失物的价值向失主收取一定的酬金,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给付拾者。如果一个月后没有找到失主,公司则把失物退给拾者或转交给公安部门。据10月23日《新闻晨报》报道,这家公司的出现引起了各种争议。 江苏这家公司“有偿失物招领”的行为向传统的拾金不昧观念发起挑战,引起了方方面面的争论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特别是在目前转型期的中国我们热切呼唤个人私德和社会公德的背景下,关注有关道德的种种“变异”应该说是很积极的事情。 仔细想想,任何一个拾者在寻找失主的过程中都要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个个人价值越来越受重视的时代,付出了成本,然后象征性地收获一些“利益”,即使从最庸俗的层次上来分析这样的“有偿失物招领”行为,也大可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或者看成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已经下滑到了我们难以忍受的地步。在国外,“有偿失物招领”的行为比比皆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依据《物权法》,司机捡到钱物后应还给失主,失主认领时给司机最低10%的报酬;在摩纳哥,当地媒体刊登失物招领启事,失主认领失物时需交给的士司机20%的酬金并且担负广告费,若半年后无人认领,失物归司机。道德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任何人去做损己利人的重大牺牲,而是要人乐于做无损于己但更有利于人的事。从这个角度看,江苏这家“失物招领公司”值不值得赞赏暂且不提,但它应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至于有人说这样的行为亵渎了我们传统的道德观念,笔者却不以为然。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我们越是呼唤或者强调什么,表明我们越欠缺所呼唤或强调的内容。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社会道德也呈现出种种复杂的状态,如果我们还坚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高标,那我相信很多人会“永远只说道德的话而永远不做道德的事”。在道德教化的范畴里我更坚信这样的判断:“真正的道德就像空气那么重要,又像空气那么平常,让人感觉不到存在的空气是最好的空气,而让人感觉不到存在的道德则是最好的道德。”原本平淡无奇的、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我们为什么要一味地把它拔高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呢?道德的实施应该是具体的,比如公民道德宣传日前夕北京东城区推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道德的发扬也应该是客观的,“有偿失物招领”无损于己更有利于人,我们为什么要给它扣上“不道德”的帽子呢? 所以,我们在关注江苏这家“失物招领公司”生存空间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明白,“道德是人类文明的大地,而不是人类生活的天空。让所有的人都在坚实的道德基础上自由舞蹈,这才是人类文明的目标。”(摘自张远山《反道德的“道德高标”》) 陈方(河北 媒体从业者) 新浪网供本报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