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上涨并非坏事(华东时评)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7日03:48 人民网-华东新闻 |
邓建胜 进入10月以来,部分地区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省市物价部门临时启动粮油副食品价格每日报告制度,对粮食和农副产品实行全方位价格监管 无粮不稳。这种“稳”不仅涉及农村社会稳定,也涉及农民增收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没有这样的稳定,城乡统筹发展无从谈起 进入10月以来,粮食减产导致部分地区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地方的物价部门临时启动粮油副食品价格每日报告制度,对大米、面粉、食用油、猪羊肉、鸡蛋等商品进行全方位价格监管。 印象中,人们如此关心粮食问题,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因为粮食连年丰收,实现了“丰年有余,常年能够自给自足”的目标,近10年来,在论及粮食政策时,大家更多关心的是农民“卖粮难”和如何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如何把粮食种植面积减下来。 此次粮食减收导致供求关系逆转,值得我们深思。如果仅仅把粮食减产的原因归咎于偶尔出现的天灾,分析这次粮食及农副产品涨价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对于粮食生产,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外(资)不快。”在三次产业结构和地方经济发展中,以粮食生产为要务的农业生产,被放在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位置。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并无不妥。问题在于,各地在大力抓其它“三无”的时候,有没有保证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特别是那些粮食生产大县、大省。 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持续减少,导致国内粮食总产量连年下滑。事实证明,这些减少的粮田,并不是全部用来发展经济作物。因为交通便利、连片开发的成本低等原因,这些农田往往被规划建设成为工业区。在强调“无工不富,无外不快”的口号下,各种各样、各层次级别的开发区遍地开花,大片良田成了厂房、居民区和交易市场。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严格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但一些重要产粮区片面强调“工业立县”,为了所谓的“筑巢引凤”,纷纷“跑马圈地”,规划建设开发区,造成大面积农田抛荒。 这些荒芜的粮田出现,正是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只不过在正常年份,因为此消彼长等原因,没有对全局的供求关系产生明显的影响。在今年全国主要产粮区大范围因灾减产的背景下,这些荒芜的开发区就对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的逆转产生了直接的推动。 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价格对市场具有基础性作用,因为可能导致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出现“多米诺骨牌”现象,带动工业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但是,笔者认为,在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社会零售商品的价格持续负增长的情况下,对于包括粮食和农副产品在内的社会零售商品涨价,没有必要惊慌失措。相反,社会零售商品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上涨,无论是对拉动消费、提高企业利润率还是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都有好处。当然,政府要做的,一是防止不法商贩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二是利用粮食储备、税收等手段,调控市场。而对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而言,进入10月以来波及面较广的粮食涨价问题,倒是一针及时的清醒剂:无粮不稳。这种“稳”不仅涉及农村社会的稳定,也涉及农民增收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没有这样的稳定,城乡统筹发展就无从谈起。这个我们长期坚持的战略思想,今天需要特别一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