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说话:增大公务员的“赖债”成本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2日00:32 人民网 |
网友:刘以宾 《楚天都市报》报道:近日,因拖欠银行、信用社贷款(总计本息为167万元),或为他人担保的贷款逾期,湖北省郧县监察局、人事局联合下发文件,决定对88名赖债的国家公务员,自10月起实行停职停薪的“双停”制裁,直至他们还清逾期贷款本息为止。 据说从今年5月份开始,该县进行信用环境专项治理。虽然采取了下发催收通知单、在媒体上发公告等形式,限定还款时间,但仍有一些公务员置若罔闻。 从近年来催讨银行债务的大量实践看,债权人对那些“置若罔闻”的赖债者并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例如,让赖债者名单在媒体上曝光就是颇为灵验的一种方式;同时,近日媒体则有赖债者被依法拘禁的报道。而湖北省郧县的银行方面对88名赖债的公务员倒显出某种束手无策的样子,债权人未对此站出来说话,未依法采取进一步的讨债措施,倒是由监督管理政府人员履职状况、党风党纪等方面事务的监察局、人事局出面解决公务员赖债问题,由此给人留下一种颇显滑稽的感觉:错把内科医生派去给外科急症病人治病。 在政府主导下治理当地信用环境,政府公务员首先应当为民表率,这样浅显的道理想必每一个赖债的公务员都十分明白。由此说明:一般号召、不痛不痒的内部思想教育对于某些人已无实质性作用甚至是“对牛弹琴”。至于停职停薪,估计会稍有效果,但问题是既然可以停就可以恢复,最终不可能治本。以经济学眼光看去,也许可找出症结所在并提出一个更有效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增大国家公务员的“赖债成本”。 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角度看,国家公务员和一般百姓的“赖债成本”应该是一样或基本一样的。但中国有特殊的国情,那就是:其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人们的一种行为特性和社会心理,即百姓比较缺乏主体意识,凡事总喜欢学着当官的样子做。其二,中国尚处在社会转型期,政府官员手中仍掌握着过大权力,并不断孳生着官员的优越感、特殊身份感。故此,在信用问题上,对“官”的要求理应大于对“民”的要求。换言之,前者赖债成本应明显大于后者才对,才能达到一种对赖债制约上的平衡。 而目前的现实则是,政府公务员的赖债成本不是大于或等于百姓,而是明显小于百姓。例如:虽然在与银行发生借贷业务时,无论在身份上系“官”、系“民”,都与银行构成完全相同的法律契约关系。然而,官员毕竟是官员,银行在办理顺序、贷款资格审查标准等方面,均需对他们另眼相看。至于催讨债务,“官”与“民”的不同身份在银行人员的对待心理上、把握尺度上则有更大的不同。构成上述现象的每一个因素,几乎都是降低政府公务员赖债成本的一个“砝码”。 政府公务员因长期赖债、不守信用且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而受到监察、人事部门的“黄牌”警告、纪律处分乃至被逐出公务员队伍,本是情理中事。对此,可看成是政府的内部事务,是政府为维护形象、纯洁队伍的一种必然措施。但是,它和银行、司法部门对赖债的公务员的追究,完全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事情,因为公务员与政府、贷款人与银行各自构成的权力义务关系不同,适用的规则和程序不同。既不应将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在二者之间搭建一座责任替代的桥梁。假如事实证明,临时性的停职停薪不是在增大而是在减小公务员的赖债成本,人们便有充分的理由诘问:政府这样做的实质意图究竟是什么?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