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说话:加倍注视“腐败堡垒”形成的前兆信号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3日02:43 人民网 |
网友:孙金栋 近日,见诸各媒体的河北省原国税局局长李真的类似遗书式的“建议”,不能因为他是行将执行的死囚或者其中有许多错误的观点,就一概否定其中的“合理内核”。他在“建议”中提到的,当前官场上突出的弊害是吏治腐败和结党营私,就是很值得我们警觉和研究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社会没有象李真说得危言耸听的那样“腐败堡垒”林立,但某些地方出现的腐败分子“蚁穴”现象已经充分证明,“腐败堡垒”确实客观存在。如同战争年代一样,“腐败堡垒”中的腐败分子在暗处,是隐形的,我们攻克“腐败堡垒”的反腐败斗争在明处,是暴露的,这就呈现了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和持久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平时对这些日渐形成的“腐败堡垒”丧失了警惕。如同李真说的,如果我们从蛛丝马迹中早几年发现,早一点教育挽救,早一点严肃查处,无论是对党、对国家、对个人,都会大大减少损失,甚至可以挽救一批腐败分子的生命。问题在于,我们的预警系统失灵,反映迟钝或者存在某些麻木,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任其恶化。 “腐败堡垒”筑成之后的攻克与“腐败堡垒”形成过程中的拆除难度,不知要大多少倍。据我从事数十年党务工作的经历,“腐败堡垒”形成还是有不少前兆现象出现,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完全可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因势利导,防止腐败现象的恶性蔓延。 我把“腐败堡垒”形成的前兆归为四大现象:一是领导身边人物特别是秘书持续近亲繁衍现象。腐败分子精心编织的关系网,为“腐败堡垒”作好了组织准备。某些领导视秘书为宦官式的贴身亲信,提拔后往往都安插到人、财、物等要害岗位,亲信们对上司感恩戴德,顶头上司更是如鱼得水,为所欲为;二是反腐职能部门老好人当家现象。这样的党纪监察部门对领导惟命是从,“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现存的反腐领导体制本身失去制约,领导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一旦案件触动自身边缘,就叫停、换人。稍有一点锋芒或不听招呼的监察部门领导,位子就待不长了;三是领导班子成员的反常“团结”现象。主要领导树有绝对权威,成员之间听不到一点不同声音,在以权谋私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进而演变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政治生态紧密层;四是腐败案件查过程中的说情现象。某些领导通过物质诱惑,买通了查处经济案件、反贪案件的司法部门,每遇涉及到自身的重大案件,领导四处出击,变成了到处说情的“消防队”,花重金公关,吃、喝、嫖、赌“十八般武艺”全能出手,保出了一个,就保住了一窝。 “日冕而风,月晕而雨”,这些外在的、很可能是零散的现象,揭示了某些地方、某个单位正在形成紧密的“腐败堡垒”,这就是稍逝即纵的预警信号。作为上一级管理部门,就要警觉起来,采取体制的、行政的、教育的、纪律的多种措施。必须改变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状况。只有在经济收入、职务任免上不受控制性,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监督的独立性。纪检监察领导的岗位特征就是要刚正不阿,有点棱角、喜欢抗上不一定是坏事,历史上魏征式的人物真是太少了。对反常“团结”的班子,要及时掺“砂子”,班子里有条把“沙丁鱼”,只要不是原则性纠纷,有对立面是好事,不要追求一团和气的“顺手班子”。对从事财务、人事、物质等要害部门的负责人包括工作人员,应定期推“磨子”。同时,原则上不得提拔自己的秘书任管辖范围内要害部门的领导,条件符合可以易地为官。对任何人、任何形式的与司法部门通关系为查处案件说情,有一起查处一起,而且要查清这些领导与案件当事人有无犯罪牵连,查到水落石出为止。 现在,对深化反腐斗争,群众非常关心,这是良好的舆论环境。群众一旦不关心了,不在乎了,也可能是人们对反腐斗争丧失信心了。“李真现象”是个反面教材,“腐败堡垒”中的一分子给我们上课,千万不要拒绝。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今后可以少出几个“李真”式的腐败分子,少出几个“腐败堡垒”,这有什么不好呢? 相关文章: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