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说话:借鉴先进文明不等于大搞外语迷信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4日01:59 人民网 |
网友:李启咏 人做事,政府部门定政策,不能走极端。一走极端,就会出问题。例如,马列主义是真理,但是如果认为马克思列宁的观点谁都不能违抗,谁都不能突破,认为谁突破了谁就是违法,这就是典型的思想迷信了,这种做法害死人,要反对这种迷信。改革开放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反对各种各样的本本主义和思想迷信的历史,是不断把人们从形形色色的思想禁锢中解脱出来的历史。但是,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旧的迷信被否定了,新的迷信又产生了。当今,在教育领域,最大的迷信就是英语迷信。这种迷信主要体现在对英语的作用过分夸大,表现在英语考试制度,目前的英语考试制度已经成了束缚人才进步的新的科举制度,必须予以改革。 最近,互联网上有一篇文章引起轩然大波。一篇名为中国英语考试毒瘤的文章成为各大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强烈反响。转贴这篇文章的南开大学哲学系教师朱鲁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义愤填膺地表示:英语教学,特别是考试制度误国误民,我深恶痛绝。朱鲁子在他转贴的文章中指出,中国人学习英语已经背离了学习的初衷,是为学习而学习。与此同时,由于英语学习的升温,一些人开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设置层层英语考试的障碍。文章指出:现在英语考试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利益集团的赚钱工具。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浪费大量的时间,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使国家每年数以百亿的巨大财富打水漂,真是祸国殃民。 这些话一针见血,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在我们的大学英语考试制度方面,对英语的迷信已达到近于狂热的程度。英语已经成为各个学科当中最重要、最耀眼的学科,谁也不比它高贵,它凌驾于一切专业之上,几乎成了人才的门槛。谁英语不好,谁就不是人才,或者不是合格的人才,哪怕他的专业非常优秀。这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一些外语学院的学生几乎全班都可以考上研究生,为什么?他们的外语比较好,专业课又相对好过,突击复习就可奏效。这令那些专业优秀但外语水平较低的人望尘莫及。 汉语从来没有什么面向中国大学生的等级考试,学生汉语写作水平没有谁去专门测试,字写得歪歪扭扭也没谁管,也没有谁在汉语应用水平上设置门槛。英语却不是这样,达不到某种英语等级,学位也别想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母语也不如英语吃香。不仅如此,精明的投资者利用社会对英语的迷信打出双语幼儿园的口号,让伊呀学语的两三岁的儿童也来几个单词。试想,连基本的汉语拼音和汉字都说不清楚的儿童,他能学到什么外国语?!这不过是为了赚钱而搞的小把戏罢了。 有人说,我们对外开放,要借鉴先进文明,不学好英语不行。对于这种认识,我们要进行分析批判。借鉴先进文明,当然十分重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文明正是我们急需要学习的。但是,全民学外语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显然不能。 因为95%的人学外语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考试。除了外语、外贸等一部分专业和外语关系密切外,很多专业和外语的关系并不密切。而且,绝大多数专业都可以通过翻译的书籍材料解决问题。即使研究生毕业,很多人也无法对现成的外语资源运用自如。况且一部分专业,和外语毫无关系,如党史、中医药、中国古代文学等,这些专业的人学外语更是白白浪费时间。 而且,外语的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合适的年龄,但对于大量在职人员和成年人,学起来则十分吃力,耗费了大量精力,效果却很差,而这些人评职称、考研同样需要较高的外语门槛,这是不公平的。大量专业优秀的人被外语门槛挡在外边。 因此,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打破这种迷信。 外语人才培养必须专业化,通过外语教育大量培养翻译人才和外语人才,而对于非外语专业和与外语关系不密切的专业则必须要淡化外语要求。不如此,就不能把大学生对专业的追求提到应有的高度,就不利于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 中国没有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最近这几年恐怕也很难。因为中国最聪明的人不是在钻研专业而是在忙着学外语呢! 相关文章: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