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模仿冒险? 网民建议小学课本撤掉《登山》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4日06:34 中国新闻网 |
是否应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撤掉》的文章成为互联网论坛的热门话题。该文作者珩之恋在表弟的小学课本里看到了《登山》一文,文中列宁从峭壁上行走的插图令他感到“胆战心惊”。他认为这篇文章会造成孩子盲目模仿,因此不适合孩子学习,建议将其从课本中撤掉。 引起争议的《登山》一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课本,已使用多年。 《登山》一文记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一天早晨,列宁为了看日出,从深渊边的峭壁上经过。文章表现了列宁不畏艰难的勇敢品质。 珩之恋认为,对生命的珍惜,是文明社会的要求,不应该苛求孩子们具备这种勇敢。应该告诉孩子们,保护好自己并不是懦弱。 珩之恋在文中说:“我们的孩子在自身处于弱势的时候,最大的道义是保护自己。面对危险,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孩子需要理性的勇敢,而不是盲目地冒险。登山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活动,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为了锻炼孩子的勇气,不应该采取危险性很大的‘冒险’活动。虽然这篇文章不是教孩子们去登山、去冒险,但是孩子们的模仿心理很重,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受到某种思想的驱使,难免做出不能算错但却缺乏理性的举动,给自己、家人带来莫大的伤痛。”他对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孩子怎样去理解这篇文章也表示了担心。 名篇落选教材不乏先例。由于多数学生反对,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代表性的理由是“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区分勇敢和蛮干是关键 《登山》一文旨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不言而喻。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程说明中,有这样的描述:选编这篇课文,是让学生懂得生活中有许多艰难和危险的事情,不应该回避它们,应该挺身向前,战胜它们。 据上海市延安中路小学顾玮老师介绍,按照上海市《思想品德教学参考资料》提出的勇敢标准,凡是为了帮助他人,为了保护国家利益,或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而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行为都是勇敢的行为。该标准同时指出,为表现自己勇敢而冒险、逞能、蛮干的行为,都不是勇敢的行为,而是无知的表现。 “问题是如何区分冒险与勇敢,小学生并不具备这样的鉴别能力,因此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至关重要。”一位网友说,“在目前教师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有必要撤掉这篇文章。”他进一步指出,如果现在仍教育孩子学习赖宁,在火灾发生时积极灭火,那么无异于谋杀孩子。 中国登山协会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登山协会在开展普及推广活动时,通常会说明哪些动作不宜少年儿童模仿。 而列宁当时是成年人,应该能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走过峭壁,但是儿童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王玉勤说,登山是一项充满危险与挑战的运动,除了需要勇敢精神外,还需要必需的装备和防护器材,不能仅为了考验个人意志而做无谓的牺牲。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方智范教授认为《登山》可撤可不撤。 他认为,这篇文章的主导方向是积极健康的,如果存在误导孩子的嫌疑,选编人员有责任作出修改,以适应儿童心理,毕竟此文是成年人写的,未必适合儿童心理。但把课文情境与现实生活强加比附并不足取。他认为,儿童的模仿行为是多元的,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单把教材这一环节夸大有失偏颇。 孩子需要勇敢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邵志芳认为,《登山》一文所揭示的道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有点超前,毕竟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比较差,而模仿能力却不弱,因此建议转到高年级课本中。从铸造一个人的性格与品质的意义上来说,富有勇敢与冒险精神,比由此可能带来的无谓牺牲重要得多。 但有的网友对此却不以为然。一位网友称,照此推论成人前我们的课本里不能有“危险”二字,否则模仿危险怎么得了?而且成人前,不能看战争片、动物科教片、武打片、探险片等的电影、电视、书籍;上街要蒙上眼睛不能看见打架、车祸等等,最好封闭在黑暗的房间里……孩子们都将成为太空人。 教育界人士也对孩子缺乏勇敢精神充满忧虑。顾玮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孩子胆子很小,不敢挑战自己,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避尤不及。怕火、怕光、怕虫子,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意识太强,在生活中让孩子看不到这些场面,因此造成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弱,缺乏必要的常识,而这些常识往往需要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才能积累。 方智范教授呼吁家长和社会与学校联合起来,加强对孩子的磨砺教育、挫折教育,多举办一些磨砺意志的野营,多学学“小鬼当家”。(东方早报/吴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