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文化名人聚居的“孤岛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9日15:58 青岛新闻网-青岛晚报

  20世纪30年代,来自于全国的知名作家、艺术家、教育家和科技工作者纷纷移居青岛,出现了一种可喜的“孤岛现象”,也为青岛后来的文化建设和科技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从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传媒、教育体系、殖民色彩和都市风貌等领域,来研究这一“孤岛现象”。研究当时的城市空间对于这些文化名人的“适宜度”,以期为我们现在新青岛的发展所借鉴。

  文化名人与社会背景

  自1929年至1938年十年间,是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这个时期,青岛的文化、教育、科研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青岛已成为现代文人墨客、教育家和科学研究人员群英荟萃的地方,成为我国仅次于北京、上海和重庆的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派员从北洋军阀手中接收了青岛,将“胶澳商埠”改为直属南京政府的“青岛特别市”。此时的青岛,已将即墨的一部分和崂山全境划入市区,城市规模比以前有所扩大。建置的不同,区划的扩大,掌权者又是一些具有新思想的民主主义者。他们脱离了封建旧军阀的桎梏,顺应了时代潮流。故青岛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口岸,真可以算得上是各种思潮相互涌动,百废待兴的一座现代城市。

  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或者是说是一种文化上的标志,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即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包括教育家和科技工作者,均竞相来青岛工作。这使得青岛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德日殖民统治之后,又吹来了一片新文化的春风。究其原因,大约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国民党南京政府刚刚建立,全国各大城市由于刚从军阀手中夺回来,旧军阀打倒了,新军阀又产生了,故军事磨擦不断,势力范围还需要重新划分。而青岛就不同了,它一直牢牢地控制在东北军的手中。从1897年德国人在青岛登陆,经过了短暂的日德战争,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青岛的社会状况基本趋于平静。所以,青岛即被许多文化名人视作是一个远离战争的“文化孤岛”,连鲁迅一度也想来青岛养病。从1912年清帝退位后,青岛就成了满清遗老遗少和封建文人的避难所。当时的一本讽刺小说《桃源梦》,就是将青岛比作是现代的“桃花源”。连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也将他的“天游园”放在了青岛。所以说青岛的文化底蕴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形成。二是青岛多年来遭受外国列强的殖民统治,外来文化可谓深厚。像英国的《泰晤士报》(青岛版),德国的《青岛德文报》,日本的《青岛新报》,在别的城市里是见不到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青岛不是一座封闭的城市,它可以从多种渠道接触到西方的一些先进东西。三是在青岛的德、日、俄、英、美、法和丹麦等国商人很多,青岛又是中国当时洋货的重要集散地、输出港。在青岛除了能享受到天然的风光之美外,还有种身处异国他乡的感觉,接触到一些西方的事物。这一点,在老舍、梁实秋的回忆文章里多有记述。四是青岛在20世纪初,就已经废除了封建的旧学堂,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而这些学校所需要的教师,正是像闻一多、冯至、王亚平这种学贯中西的人物。五是青岛的文化环境非常理想,有大小几十种报刊,十几个印刷厂,影剧院到处都是,甚至还放露天电影,这在其他城市是很难见到的景象。六是青岛是重要的军港,人口成分五方杂处,很适合南北方人士居住。如有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广东会馆、北京会馆、天津会馆,还有两湖会馆和宁波会馆等等。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哪个地方的人,在青岛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同乡,创造自己的业绩。七是青岛多是庭院或里院式建筑,居住环境清静、幽雅、方便。八是青岛的山水非常秀丽,有大海,还有崂山,道路四通八达,正所谓“不寒不暑,可舟可车”。文人墨客好郊游,陶醉在山水之间,这里正是去处。

  “亲缘”与文化关系

  20世纪30年代来青的这些文化名人,他们每每抵青,往往是一群人,有的是职业相同,有的是志趣相投,有的是以创办大学或创办刊物等等名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些人喜欢“扎堆”。现在的北京演艺圈、绘画圈、写作圈,人才“扎堆”现象很普遍。其实,说到底这还是一种文化关系。除了由于当时的文化关系来青外,还有一种“亲缘”关系也不能忽视。这种“亲缘”关系一般是同代人,或者是本家本族的几代人。如王统照和臧克家就是亲戚关系。在当时,以这种关系“闯青岛”的不在少数。

  话又说回来,即在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的前两年,也就是1926年夏,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因母亲病重,毅然辞去了中国大学的教授职位,由北京回青主持家政。1927年春,王统照为母亲办完丧事后,即正式移居青岛。许多专家学者将王统照移居青岛这件事,作为青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后来他在青岛的文化活动非常活跃,直接影响了不少现代作家。

  王统照定居青岛后,曾先后在青岛铁路中学和市立中学(现青岛一中)担任国文教师。1929年9月,王统照发起创办了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文学期刊《青潮月刊》。由于这一大型文学月刊的编辑出版,使全国的许多文化精英都把目光?断蛄饲嗟骸R蛭追茁衣业谋毖缶б丫荒唬挛幕硕殖氏殖鲆幌呃杳髑暗氖锕狻4哟耍挛幕硕苍谇嗟号畈⒄蛊鹄础R慌挛难г硕闹宋铮缋仙帷⒑樯睢⒀钫裆⒘菏登铩⑽乓欢唷⒂舸锓颉⑸虼游摹⑼艟仓⑺未呼场⑼跹瞧健⑿ず臁⑿ぞ⑹嫒骸⒄潘捎选⑽獠锏热讼群罄吹角嗟海郧嗟旱奈幕⒄蛊鸬搅司薮蟮耐贫饔谩T谒堑挠跋煜拢乱淮踩缇煤捣旮柿匾谎沙ち似鹄础K鞘且躁翱思摇⑼趿帧⒂诤诙 ⒗钇铡⒒谱诮⑸蛐瘛⒍庞畹任淼摹靶律薄K窃谇嗟航辛舜罅康奈难Т醋骱鸵帐趸疃〉昧朔崴兜某晒H缋仙岽醋髁顺て堵嫱障樽印罚ぞ托ず焱瓿闪恕栋嗽碌南绱濉泛汀渡莱 罚嫒涸谟行闯龅谝徊啃∷怠睹挥凶婀暮⒆印罚跬痴胀瓿闪怂拇碜鳌渡接辍罚菏登镌谡饫锓肓瞬糠帧渡勘妊侨罚送跹瞧降拇ε鳌抖际兄吠迅澹宋乓欢嗷狗⒈砹顺な镀婕!罚翱思页霭媸独佑 泛汀蹲锒竦暮谑帧罚蛐竦摹端劳鱿咄狻泛汀独杳髑白嗲罚约昂樯畹奈夜谝徊糠吹鄯捶饨ǖ牡缬拔难Ь绫尽督俸筇一ā罚际钦庖皇逼谠谇嗟旱牧ψ鳌V肪缂宜未呼巢唤鲈谇啻窗炝说谝患宜饺送际楣荩褂胩煳难Ъ医淮窗炝说笔毖侵薜谝患宜骞菁扒嗟禾煳摹⒑Q笱芯炕埂?1931年1月27日,大学者胡适先生还在国立青岛大学作过题为《文化史上的山东》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全国文化界很大的震动。

  此外,经济学家马寅初,中央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家蔡元培也都利用暑假来青讲学,这些著名作家与学者在青岛的创作与学术活动大大提高了城市文化的地位,至今仍在青岛沿海一线保存完好的文化名人故居还有二三十处,这些都是青岛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文化名人的职业属性

  翻开20世纪30年代由全国各地移居青岛的“名人录”,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这些文化名人在青岛除了创作出一大批著名作品外,还多从事教育事业。王统照先生上面已经介绍了。还有1930年5月,杨振声在青创办国立青岛大学(现山东大学的前身),并出任校长。随后,该校还聘请了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教育家黄敬思任教育学院院长、数学家黄际遇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物理学家蒋德寿任物理系主任、生物学家曾省任生物系主任、戏剧家赵太牟任教务长,还有诗人陈梦家、小说家沈从文等,也都曾在这里任教。1934年8月,当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不到一年的时间,老舍先生和洪深先生也先后来到这里,并在该校担任过中文系教授和外文系主任。

  以上是来青主持大学教务的社会名流,还有在青岛参与中小学教务的也不在少数。如1932年初,担任市立中学国文教师的小说家陈翔鹤。1934年著名诗人王亚平与袁勃来到青岛时,王亚平任黄台路小学教务主任,袁勃任国文教师。后来,王亚平还与袁勃一起组建了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编辑出版了校刊《黄小月刊》。在青期间,他们还与老舍、王统照、臧克家等作家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5年7月14日,由他们创办的文学周刊《避暑录话》,更是把一批在青的文化人团结了起来。用洪深的话说,就是:“在1935年夏,偶尔有若干相识的人,聚集在青岛;为王余杞、王统照、王亚平、老舍、杜宇、李同愈、孟超、洪深、赵少候、臧克家、刘西蒙等十二人。他们在青岛,或者是为了长期的职业,或者是为了短时的任务;都是为了正事而来的;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有闲者;没有一个人是特为来青岛避暑的。”老舍先生移居青岛,正处于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他在青岛完成的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与其说是以北京的平民生活为蓝本,不如说更多地揉进了青岛的街道、里院和黄包车等生活场景。

  翻开青岛史,自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教育都有较大幅度的投入。相对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青岛市此时的学校明显增多。据1936年统计,全市共有大学一所,即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公办中学3所,即市立中学(现青岛一中)、市立女子中学(青岛二中)、市立李村中学;私立中学有礼贤中学、文德女子中学、崇德中学。教会中学有:圣功女子中学;企业办的中学有:胶济铁路第一中学;还有日本在青设立的青岛中学(现青岛海洋大学院内)。市立小学112所,私立小学7所,由德国、日本和美国创办的学校二至三所,全市在校学生竟达5万多人。

  难得的文化空间

  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据不完全统计,青岛所拥有的报刊就达二十余种之多,远远超过了同等城市,不亚于北京、天津和上海。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里的中文报纸:《青岛时报》,这是一张创刊于1924年的中文日报,最初分别出版过“中英文日报”。1935年,还曾在潍县发行了《青岛时报》“潍县版”。《平民白话报》,1925年8月创刊。当时青岛的报纸多是文言,而这张报纸率先使用白话文,在市民中影响很大。后来,该报曾更名为《平民报》。《正报》1927年春创刊,日发行量曾一度突破1万份。《国民日报》,1929年创刊,是一张国民党市党部的机关报。《工商新报》,1929年7月创刊。《青岛快报》,1929年8月创刊。《青岛民报》1930年2月1日创刊。1933年进步学生周浩然、郭锡英和姜宏在该报秘密组织了进步团体“汽笛”文艺社,在报上主办了《汽笛》文艺副刊。王统照、臧克家、于黑丁、崔巍、龚冰卢等曾在报上发表诗文。1935年7月,该报曾辟《避暑录话》周刊,成为一段文化名人来青“避暑”的佳话。《大中日报》,1930年12月创刊,日发行量1万份。《胶济日报》,1931年7月创刊。《新青岛报》,1931年8月14日创刊。《晚报》,1931年9月创刊,日发行量1万份。《青岛晨报》,1932年创刊,肖军曾任该报副刊编辑,培养了不少后起之秀。《光华日报》,1933年创刊,后改为《中华报》。《胶澳日报》,1934年创刊。“七七事变”后,青岛的报纸几乎全部停刊,只有该报独撑危局。后来,该报被日本人控制,更名《大东亚报》,成为一张汉奸报纸。《公言报》,1936年创刊。《民众日报》,1936年创刊。这个时期还有两张日本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即《大青岛报》和《青岛新民报》,日发行量最高时竟达两万份。1937年春来青定居的武侠小说“北派四大家”之一的王度庐,曾在《青岛新民报》上发表了十几部武侠、言情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此外,还有《青岛新报》等五六种日文、英文报纸。

  从当时青岛仅有40多万人口来看(1934年4月26日全市户口统计:全市人口44.5895人,共87707户),这些报纸应该是不少的,累加起来,报纸的总发行量大约有十几万。从人均报纸占有量来说,几乎是两人一份报纸。

  总之,秀丽的自然风光,舒适的居住环境,众多的文化、教育设施和报刊媒体,还有稳定的社会秩序,都为前来青岛的文化、教育、科技名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岛在当时不仅仅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而且也是典型文化城市。这还不够,我们今天在努力去寻找更多有关其他方面的答案,用以诠释这座城市一度繁荣发展的历史文脉。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精彩华纳铃声免费下载!还有精彩大奖哦!
  新概念,英语学的阶梯 英语口语速成新攻略 任汝芬领衔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体验缠绵中的滋味
回味激情后的温柔
非常笑话
非常心情加油站
让你越看越过瘾
图片
铃声
·[王 杰] 我比他好
·[和 弦] 黑客帝国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性感宝贝
  • 情趣小内裤48元
  • 绳缚式内衣新品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醉酒:谁说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今晚上我就把它们都数出来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