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热:收还是放?(车市双周谈)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0日02:02 人民网-华东新闻 |
本报记者 潘承凡 中国汽车业远没有达到适度竞争,还有不少车要加价等候,消费者享受的汽车服务远没到位。即使竞争饱和了也不用害怕,只有饱和的甚至有些过度的竞争,才能迫使中国的汽车工业在不长的时间迅速成长壮大,不被虎视眈眈的强大对手一口吞掉 大炼钢铁、大盖楼房和大造汽车,被有的人称为当前中国经济中颇有争议的三大热点。前两个热点,似与本栏目无关,大造汽车,倒是本栏目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这一轮汽车热,仔细说起来,星星之火点燃于去年。去年,中国市场上汽车陡然多了起来,上市的和宣布要上市的新车让老百姓目不暇接,被“老三样”一手遮天的中国汽车市场云开雾散,老百姓的消费热情井喷般高涨。于是,2002年便被媒体众口一词地概括为中国汽车元年。 星星之火虽然点燃于去年,却在今年扩大成了燎原之势,助燃者自然是“利益之油”。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2年汽车行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30.8%,利润增长60.94%,行业的平均利润为28.45%,个别中高档轿车企业的单车利润更是高达10万多元。而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最高在10%到15%之间。各路资本为追逐利益最大化,天经地义地涌向汽车行业,完全符合资本的特性。 这一轮汽车热的投资主体与过去不尽相同,过去不是外资就是国资,因为民营资本还很弱小。现在可不同了,除了外资大把大把地往中国汽车项目上砸钱,合资方的国有企业陪着多多少少地按比例也砸一点外,民营资本砸起钱来一点不含糊,都是几亿、十几亿的。今年1月,亚太区“电池大王”王传福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权。还是1月,贵州民营企业贵州新世纪汽车投资公司以项目承包方式经营云雀汽车。2月,国润控股进入吉利集团,吉利公司改组。4月,萧山商人童江亮接手武汉万通汽车,联合另外两家民营企业成立武汉中誉汽车有限公司。5月,民营企业宁波华翔集团收购华晨26.3%的中兴股份,成为河北中兴汽车有限公司大股东。8月,湘火炬A董事会决定收购航天华晨旗下的两个整车制造企业。 外资、国资、民资大量进入汽车行业,汽车产量暴涨。有人估计,到2005年,中国汽车产量就要过剩。于是乎,给中国汽车制造业降温的嗓门越来越高。 汽车热真的那么可怕吗?非要用一盆冷水把它浇灭了吗?这种情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见识过。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家电制造业投资热得烫手,以冰箱为例,仅意大利阿里斯顿冰箱流水线就引进了近十条,所以当时叫某某阿里斯顿的冰箱还真不少。习惯于用控制的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的人都跑出来,高喊要给家电制造业降温。结果,温没降下来,市场倒是成熟了,残酷的过度竞争,逼得中国家电制造业迅速成长,并将产品卖到了全世界。 汽车工业同样如此。笔者以为,现在远没有达到适度竞争,还有不少车要加价等候,消费者享受的汽车服务远没到位。即使竞争饱和了也不用害怕,只有饱和的甚至有些过度的竞争,才能迫使中国的汽车工业在不长的时间里迅速成长壮大,不被环伺左右虎视眈眈的强大对手一口吞掉。 对于汽车热,到底是收还放,争议颇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部长刘世锦开出的方子很对路子:“管住政府,放开市场。”政府从投资主体淡出,放开市场,让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去充分竞争。而且条件已经具备,民资已经启动。 充分竞争虽如烈焰炙热难当,但是,中国幼小的汽车工业只有经过这般锤炼,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走向成熟,才能在现有的世界汽车生产格局中挤出一席之地。 《华东新闻》 (2003年11月10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