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航班”开与禁(华东时评)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1日01:17 人民网-华东新闻 |
高渊 飞行时间是白天还是夜晚,并非涉及安全的关键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安全管理体系与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从根本上加强民航安全,一个关键是减少政策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制定政策的透明度。职能部门要在严格执行安全制度的同时,积极顺应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前几天民航总局的一则通知,使“红眼航班”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新闻焦点”。 通知说,从现在起,国内各航空公司的“红眼航班”将再次被禁飞。此前,出于市场的需要,民航总局在9月25日至10月31日期间,曾阶段性放开对“红眼航班”的管制。 此项决定一出,不少人都在揣测个中缘由。一位业内人士说,民航管理部门其实一直都不赞同开“红眼航班”。在他们看来,“红眼航班”多为晚上10时至第二天凌晨起降的航班,空中指挥人员、地勤人员、飞行员在深夜工作,精神状态不如正常工作时间,对飞行安全不利。 笔者认为,从市场角度看,“红眼航班”在国内民航市场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顾名思义,“红眼航班”之所以被冠名为“红眼”,是因为它的飞行时间都在夜间,旅客难免熬得两眼通红。如此累人的深夜航班却受市场追捧,关键是它的票价低得几乎等同于火车硬座的价钱。尽管两眼通红,但一想到能以火车硬座的票价飞到目的地,众多收入不高的老百姓还是跃跃欲试。开通“红眼航班”不仅降低航空公司成本,提高飞机利用率,而且使旅客受益。从经济学角度看,这应当是一个“双赢”的做法。 至于如何认识“红眼航班”的安全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从硬件设施上看,目前国内各航空公司普遍使用波音和空客飞机,机上都装有先进的驾驶控制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夜间和白天均可安全自如地飞行。而国内的大多数机场,经过近几年的设备更新和改进后,无论在设备上还是技术上,对“红眼航班”的指挥调度和后勤服务保障都不存在问题。 另外,要说飞“红眼航班”的有关人员在深夜工作可能会有疲劳感,如果这样的话,是否深夜运行的火车也要停驶呢? 更进一步说,对“红眼航班”的频繁开与禁,反倒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对现在的民航飞机而言,飞行时间是白天还是夜晚,早就不是涉及安全的关键问题。最重要的核心问题,还是安全管理体系与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而“红眼航班”的开开停停,恰恰可能不利于这种体系与制度的建设。 今年国庆黄金周前,各方都在猜测“红眼航班”会不会开禁。对此,民航管理部门一直守口如瓶,直到临近国庆节前,才表示可以“阶段性开放”。这打了各家航空公司一个措手不及。因为此项政策出台的时间在各航空公司制订加班计划之后,而国庆期间的加班运输计划要提前一个月向民航管理部门报批,许多航空公司的增加航班此前已经制定好,因此只得仓促增加“红眼航班”,这就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从根本上加强民航安全,关键是长期持之以恒的制度建设。其中的关键点,就是减少政策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制定政策的透明度。同时,在严格执行安全制度的同时,要积极顺应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这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份内事。或许,“红眼航班”带来的启示,已不局限于民航业。 《华东新闻》 (2003年11月11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