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碰撞:弱女横尸,"看客"难题无解?(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3日01:03 人民网 | ||||||
新闻点击: 弱女遭歹徒追杀 全街人坐视其横尸街头 (作者:子寒) “并不一定要你指责冷漠,其实给更多漆黑的小街安上路灯,让更多人拥有报警的电话和报警的勇气,也许比怒火三丈的谴责更有建设性。并不一定要你一怒拔刀,其实一声呐喊,一个报警电话,也许就能唤醒许多沉睡的良知,汇成千夫所指歹徒胆寒的怒涛。从犯罪心理学来说,寂静和黑暗能大大增强罪犯的能量,而环境的剧烈变动、强光巨响都有可能让极度紧张敏感的罪犯中止暴行。其实很多时候,再多一点点的血性就能救人一命。”相信无数的读者与笔者一样被文章作者的每一个字敲打和拷问着自己的良心,是的,很多时候哪怕我们可以付出一点点,哪怕我们拿出自己百分之一的良知来,那么悲剧也许就会不在,世界将更加美好!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的凌晨,一个柔弱的女子被一个歹徒残忍的杀害了,站在他背后的还有很多已经麻木到了极点的帮凶,然而他们自己并不知道…… (作者:姜泓冰) 似乎每次这样的“新闻”过后,都会有人痛斥冷漠风气,追问良知。这样的痛斥与追问,常常会一路追溯到鲁迅先生当年对“看客”的说法,这就是追问与痛斥的终点了———既然事涉“劣根性”,要改造要教育,就是太过浩大艰巨的工程,徒余感慨、叹息而已。 然而,在我看来,所谓冷漠民风之源,与其说是民族根性,不如说是法治建设的不足。要知道,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人物事迹,也同样屡见报端、让人感动啊。所以,夜不闭户,必是因为路不拾遗,治安状况甚好,在百姓心里铺着层厚厚的安全感才行。我以为,要检讨、责问,不该过多指向那些缩在门缝里张望的百姓,倒是应向“街外”的因素去找。 (作者:肖余恨) 一个地方的安全程度,是构成这个地方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如何保证安全感?最为关键的还是提高治安机关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治安人员的素质,改善治安所需要的软硬件条件。长期以来,社会治安走的是“人民战争”的路线,充分利用并依靠群众的力量。这固然没有错,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依靠群众的重心和比重要适时变化,这个思路需要更“现实地”转变。必须加大用于治安的投入,必须迅速提高公安机关的能力和效率,必须提高公安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程度,不仅要能够迅速破案,还要提高预防作案的意识和能力,这两方面将会进一步提高震慑犯罪的效力。震慑力不仅依靠严厉惩罚,更在于减少犯罪分子逃脱惩罚的几率。当犯罪分子知道伸手真的必被捉时,敢于挑战国家机器的歹徒就会很少。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群众的安全感,严打不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治安路径。在都江堰中兴镇商业街这个案例中,小街上没有路灯,知情者没有报警电话,小街上更没有执勤的警察,因此暴徒在作案后可以很从容地扬长而去,这种嚣张不是没有理由的。 (作者:王锋) 当年,一代文豪鲁迅远渡东瀛,谋求治国救民之道。一场中国人围观同胞被斩的电影场面让鲁迅深深意识到,治疗国民的精神顽症意义远大于身体的疗伤,国民的集体无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已成为社会进步、道德建设的重大障碍。今天,在为全世界关注艾滋病人,在为他们的爱心感动的同时,我们又在震惊着。这就是社会的集体失语症还藏匿于社会的某一个角落,某一个凌晨时分,藏匿于那扇忽然落下的卷帘门后,藏匿于卷帘门后卖馒头的小老板怦然跳动的自私的心中。社会道德意识的提升依然任重道远!这是法治时代单纯依赖立法无法解决的精神痼疾,再多的警力和巡逻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角落和时间。于是在一个凄冷的冬夜,人们的良知隐遁在黑暗中,该出手时不出手,悲剧上演了。 或许生理上的重大疾病容易让人关注,毕竟全球7000万艾滋病感染者的死亡率是99%。生命诚可贵,生理疾病的攻克终有时,但社会的道德疾患则往往让人忽视。它的发生,不但可以夺去人的生命,更会涣散社会的凝聚力,阻碍法治的推行。强健的体魄不能徒为生命的看客,所以我们更应像关注艾滋病一样关注这个社会的道德疾病。 编辑留言: 黑夜,小街,暴行。呼救,冷漠,伤逝。血色清晨,一条街的良知何以都被冻死?暴徒在作案后从容地扬长而去,如此嚣张根由何在?习惯性地批评未能见义勇为的“看客”之后,治疗社会道德疾病,您有何高招?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请将感言写入留言板,或将评论稿件寄至观点频道信箱。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