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应急避难所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8日08:08 浙江日报 |
本报驻京记者陈燮衡2003-11-18 由白色的箭头、奔跑的人型、中英文对照的“应急避难场所”字样三项内容组成的蓝色应急指示牌,新近矗立于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作为我国应急避难工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元大都应急避难所为北京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即第一个系统规划的应急避难所,第一个进行应急避难的城市;第一个挂应急标志牌的公园。 不仅如此,这个设在公园里的应急避难所,还具有一个典型的象征意义:人类需要建设文明,人类也需要预防和避免灾难—— 公园里的避难所 景观设施暗藏玄机 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浮雕矗立,小径通幽……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元大都遗址公园朝阳区段,全长4.8公里,总面积67公顷,其间有两都巡幸、元城新象、海棠花溪、安定生辉、大都雄风、水街华灯等10大景区,是一座供市民休闲游玩的带状开放性公园。 如果不是媒体的宣传,恐怕谁也不会将这个都市中的“桃花源”与避难所相联系。 在公园每一个入口,都能一眼瞧见由白色的箭头、奔跑的人型、中英文对照的“应急避难场所”字样三项内容组成的蓝色应急指示牌。而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则是隐藏在公园各处的应急设施: 掀起一座用塑料做的小假山,下面是自来水井;移动一块草坪,侧露出了一处简易厕所;拨开一面花丛,里面是只应急广播;分段而设的小卖部是灾难降临时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宽阔的公园遗址城垣平台,是直升机紧急升降的微型机场,应急避难时可利用它筑起空中通道运送救灾物资及救助灾民、伤员…… 元大都遗址公园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建在公园东头7号地区的公园管理处的办公用房和会议室,平时作为公园的管理工作用房,如发生破坏性灾害,即成为应急避难所的指挥中心;公园南、北共有39处地势开阔、地面平坦的场地,可供灾害时居民搭建应急避难帐篷;为保证紧急情况下避难场所内的正常供电,公园全线安装了路灯及用电配套设施,在应急避难疏散区预留了13处应急照明地下供电电缆接口,并在7号地区公园管理处备有应急发电设施。 接受采访的北京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杨文斌告诉记者:整个公园内设有10多处应急物资储备及卫生防疫用房;装有20多个“暗埋式”应急供水装置;建有数十个被草坪覆盖着的应急厕所;安了l6处应急电视监控。而这些伪装的十分隐蔽的设施,在150多块“应急场所”指示牌的“指引”下则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像这样条件的应急避难所,基本保证在灾情发生时,一个星期之内居民的吃喝拉撒、医疗救护等各方面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作为我国第一座城市逃生避灾的应急避难所,它横跨6条街道,自然分解为7个避难区,可用于应急避难的面积达38万平方米,按照人均1.5平方米的安置密度,可为相邻的亚运村、小关、安贞里、和平街等4个街道办事处28个社区的25.3万常住和流动人口提供灾害避难。 设在这座狭长形公园里的应急避难所,还拥有卫生防疫用房、应急消防设施、应急供水供电装置、应急排污系统、应急交通路网、应急广播通讯监控网络等应急避难功能。 杨文斌强调:作为城市的一处完备的应急避难所,以上所述还是它的硬件设施,要真正确保避难所在灾害来临时发挥生命保障作用,还需要“软件”来配合,它包括:一是建立包括区、街道、社区三级领导参加的应急疏散指挥系统;二是以社区为单位,吸收培训以医疗救护、治安保卫、救灾物资供应等救灾保障为主要任务的志愿者队伍;三是根据不同灾害特点科学地设置应急预案。只有这样,才能在一旦灾难来临时,使居民有组织、有计划地快速疏散到避难区。步行5分钟可达 北京将人人拥有避难所 据北京市地震局灾害防御处处长介绍:在世界各国,目前全面建立应急避难所的国家还不多,日本是建立避难场所较早也是较为完备的国家。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日本关东大地震死了相当多的人,其中大部分是被大火烧死的。从那时起,日本政府对突发事件就有了很强的防范意识,并将应急避难写进了法律。因此,二十世纪末,日本全国就已基本建立了应急避难所。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应急避难所的建立,是我国应急避难工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李国曾十分自豪地向新闻界宣称:元大都应急避难工程的完工,为北京创造了全国三个第一,即第一个系统规划的应急避难所,第一个进行应急避难的城市,第一个挂应急标志牌的公园。 据介绍,城市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国际上没有统一的规范,必须根据我国人口密度大,城市建筑密集,自然灾害多等实际情?隼慈范ㄗ约旱墓ぷ鞣桨浮T诒本杂谟北苣阉亩ㄒ逡话阋谰萜涔δ艽笾路帧俺て谟北苣阉焙汀傲偈庇北苣阉绷街帧? 所谓“长期”是指通过系统规划改造后,功能基本齐全的应急避难场所,它要求具备较大的避难场地,通畅快捷的疏散路线,良好的水、电、通信、消防和排污设备,有预留救灾指挥、卫生急救、食品、物资储备等用房,同时还是可以征用的如体育场、中小学操场、公园等担负着其它公共职责的公用场所。像“元大都”这样的应急避难所,平时供居民游客游玩休闲,灾时能给附近居民提供较长时间的应急避难。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相对来说功能条件较为简单,可以是建筑物附近的面积较小的有基本水电设施的小绿地、小花园、小广场、小体育场以及人防设施,只能供居民临时避难。 总之,只要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立起来的、除了有关国家机密和公共安全的地方,任何用于公众服务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都可以作为长期或临时的应急避难所。而北京八城区可作为临时避难所的小面积空地有数千处之多,可改建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开阔地带有5300多公顷。 元大都遗址公园应急避难所的建立,为北京大规模建设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起了示范作用。北京地震局的材料显示:建筑物相对密集的北京城八区内有100多处可以改建成与“元大都”差不多的应急避难场所。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前,北京市地震局及相关部门将陆续对这些地带进行实地考察,有计划地将它们改造为功能性避难场所。条件较为成熟的皇城根遗址公园、东单体育场等场地已被作为近期改造目标。 据北京相关部门透露,对于应急避难所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将遵循“均衡布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功能完备”的原则。尽量利用北京可以作为避难场所的场地和与之配套的应急疏散通道,保证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市民步行5至10分钟就能到达避难场所,能充分满足市民就近避难的要求。 而最终的目标,就是要保证每个北京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在灾害降临时都拥有自己的避难所,推动北京向一个应急手段完备的现代化城市迈进。 建设避难所 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 在拥有近1400万人口的北京,为什么要建立这么一个场所? 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徐平、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李国向记者介绍说:北京处于华北大断裂带的交汇处,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地处高地震烈度地区的首都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在北京行政区域内,记载4.7级以上地震的有15次,最大一次地震是1679年在三河、平谷一带发的8.0级强震。 有统计表明,社会的经济增长一倍,同样程度的灾害造成的损失将增长三倍。北京是一座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建设现代化程度较高、人口密度名列世界城市第三位的国际大都市。因而,无论从北京经济发展、首都地位和城市建设来说,注重做好综合减灾工作,都是促进首都城市管理与国际接轨,树立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良好形象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从社会发展着眼,在物质财富不断丰厚,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长寿健康的今天,建设城市避难所,完善各种应急机制,无疑是城市文明进步的一种显著标志。 北京人都不会忘记,2000年12月7日下午,一场小小的飞雪,将城区路面变成了“停车场”,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交通大堵塞;发生在今年春季的在各城区蔓延的“非典”疫情,更令北京市民不寒而栗。 今年11月6日的一场雪灾,似乎更让人对灾害有防不胜防之感。这场打破了北京150年来气象记录的大雪,虽然没有使汽车“趴窝”,却让部分供电线路受阻、城铁断电被迫暂时停运……特别让有关部门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大雪给城区树木造成的巨大损害。 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统计结果称,此次大雪全市有1347万株树木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元。北京市园林局表示,此次大雪对京城树木造成的损害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它几乎使这些年的绿化成果毁于一旦。 灾难总是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林林总总不期而至的灾害,使北京人的防灾意识不断增强,能够阐述社会文明进步的各种防灾的预案和应急机制频频诞生。“消防应急机制”、“防洪防汛预案”、“疾病预防应急系统”、“雪后交通保障预案”、“北京市小区物业应急预案”……无一不在北京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6月,在“非典”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北京公布了《建立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研究》工作方案。该方案由市长挂帅、17个委、办、局参与,内容包括领导体制和指挥系统、主要职责和工作预案、突发事件处置的立法等多个方面,并将反恐和刑事案件,消防、交通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汛、抗震救灾等作为子系统进行分类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