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媒体吁勿让民间文化在“保护”中“消失”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1日11:03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11月21日电社会各界对民间文化保护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珍品被收进博物馆,找到了“安身”之所。但今天的《工人日报》发表社评指出,一些被收进博物馆的民间文化藏品,却在这个最应该保护它们的地方,仍面临着继续“消失”的危险。 文章指出,因为“土”得掉渣,那些被送进博物馆的民间文化藏品在大博物馆里得不到与高价文物同等的待遇,“一入‘馆’门深如海”,根本没有展出机会。而更让人忧虑的是,在各地的专业博物馆和艺术研究院所,民间文化藏品损毁问题严重。许多藏品被堆放在没有恒温、恒湿条件的房子里,任凭银饰在变黑、纸张在霉变、木器在生虫。于是乎,这些历尽千辛万苦才寻觅到“藏身之处”的宝贝,依然和那些散落于民间的同类一样,抵御不住岁月的侵蚀,忍受着不断“消失”的命运。 是什么导致了民间文化珍品遭遇着“再破坏”的厄运?文章援引业内人士的话说,原因大致有三点:首先在于观念问题。许多人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利用这些东西搞一下旅游可以,玩一下也可以,保护就没必要了。其次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各级博物馆中研究民间文化的专门人才都十分缺乏,后续人才更是青黄不接,无人研究自然也就无人重视。第三是对保护的认识问题。目前,一些地方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尚停留在只“抢”不“救”的初级层面,认为把这些遗产“抢”进博物馆便万事大吉,至于之后该怎样对待它们,却很少有人再去考虑了。 然而,就在中国的“再保护”面临重重困难之时,一些国家的一些人士却对中国的民间文化如痴如醉,不但搞专场展览,还加紧藏品收集。据说在日本某城市,就有一家专门对中国民间文化珍品进行收藏的博物馆,规模之大、品种之广,让许多人为之惊叹。作者说,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将来有一天,中国人想看到的民间文化珍品在自己的家园找不到,却要到别国才可“一睹芳容”,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尴尬?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章说,保护民间文化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这就要求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不该只停留在当前肤浅的层面上,而要倾注更多的力量,有更多的责任心,在实实在在的保护上多下功夫。 文章最后建议说,比如可以订立具体的标准和细则,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让藏品在全面保护的状态下得到开放和利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激发更多的人对民间文化产生兴趣和研究热情,与此同时,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支专业研究人才队伍;采纳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建立保藏民间文化珍品的国家级博物馆,让饱含着中国人独特智慧的民间文化珍品真正找到永留后世的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