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夏雨影帝:生于70年代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4日13:45 中国新闻网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本刊记者/言咏 11月5日,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照例在平淡和寂寞中落幕。如果说有什么意外发生的话,那就是夏雨因《警察有约》一片出人意料地“战胜”被大多数人看好的葛优、卢奇,戴上影帝桂冠。这是夏雨27年人生中的第四个影帝称号。领奖台上,夏雨笑容灿烂。现在,夏雨正赶拍新片《独自等待》。电话里的他很有礼貌,但给人感觉淡淡的,仿佛刻意和你保持一段距离。采访在北京闹市区的一间咖啡吧里进行,夏雨一件夹克、一条仔裤,正发着烧,声音微弱,屋里进出的人没有认出这位新生影帝。 “我起点太高,要超越、要跨越这山是很难的一件事。我就想,要不就干脆趁这四年的时间让大家把我忘了算了” 新闻周刊:这个金鸡奖和8年前你因《阳光灿烂的日子》得的奖相比,有什么不同? (17岁那年,学习并不好的高二学生夏雨,因为父亲寄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组的一张照片,被选中该片男主角。次年,影片获奖的同时,威尼斯电影节影帝、新加坡电影节影帝和台湾金马奖影帝也不期而至,夏雨在懵懂间一夜成名。) 夏雨:8年前那个奖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你过生日,别人送你这样一个礼物,并不是你特别想要的,但他们就送你了。但这个(金鸡奖),就好像是我去逛街,我特喜欢这东西,我就去挣钱,把这东西买来了。所以,一种是被动的,一种是主动的。8年前我也不知道那个奖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但现在我是一个演员,这个奖是我努力得来的,所以我会更高兴。 新闻周刊:尽管你再三声明,但大家还是质疑你的获奖和袁泉有关? 夏雨:所以我觉得很可笑。评委有17人,她是最年轻的一个,她的话顶什么用?如果袁泉能一个人说了算,那她也太厉害了。再说她也没资格评我们这个戏,因为她也参演了,是要回避的。对此我觉得我没必要再说什么了,大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新闻周刊:如果没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你会选择当演员吗? 夏雨:我肯定不会当演员。我不是一个追星族,小时候也不是特别喜欢看电影。就喜欢在外面玩,喜欢运动。小时候也就想,长大了能每天玩就好了。对我来说,生活的目标就是快乐。我是一个从来没什么理想的人。喜欢随缘、顺其自然。 (现实中的夏雨是在农村长大的,不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那样,生活在北京一个部队大院里。那时他还从来没谈过恋爱,也没喜欢过哪个女孩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他自立的转折点。当时15000元的片酬对几乎没有过压岁钱和零花钱的夏雨来说是天文数字。“那时候是疯了,见什么买什么”。他回忆说。) 新闻周刊:那为什么后来还是报考了中戏? 夏雨: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是高二,正好高中毕业。反正也没想过要考其他大学,姜文、顾长卫都劝我考中戏,当时同剧组的陶虹等也要考,那就一起考呗。 新闻周刊:很多演员会在出名的时候赶紧接戏,而你在中戏的几年里却比较沉寂,这是怎么回事? 夏雨:有很多种因素吧。一个是我觉得特别害怕进入社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起点太高,要超越、要跨越这山是很难的一件事。很多人也说,你将来当演员肯定没戏。我就想,要不就干脆趁这四年的时间让大家把我忘了算了。如果将来真的是再做这一行的话,也是希望从零开始。到那时又新出来一些人,他们也不知道我是谁。 新闻周刊:你不担心几年后就永远沉寂下去了? 夏雨:也有这可能。我如果干不了演员,那我就干别的。反正我的意思就是,不管让我做什么,我在做的过程中都会很尽力,把它做好,那就ok了。 新闻周刊:从《西洋镜》起你又开始接戏了,但是你在这之前出演的都是客串的小角色。那时你是以一种什么心态接戏? 夏雨:主要是为了学费,中戏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我自己承担的。每年学费2000元,再加上住宿费等等,不到3000元吧。 新闻周刊:你正在拍获奖以后的第一部戏,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夏雨:一样啊,没变化。我真的不是一个特别容易高兴,或者不高兴的人。比较中庸吧。很多人都觉得我比较被动,我也觉得是。我觉得自己就适合这样生活。 “害怕也没用。因为现在这个年龄,是必须要在社会里呆着的年龄了” 新闻周刊:你得了金鸡影帝以后,给你爸爸打电话了吗? 夏雨:他给我打了,他在日本同步能看到新闻,当天晚上就给我打电话了。我觉得我爸在很多关键时刻对我都影响很大。 (夏雨3岁半时父母就离婚了,之后他没怎么见过母亲。从小到大,夏雨也没几天和父亲呆在一起。是姑姑姑父伴随他的整个成长过程。夏雨觉得自己和父亲的性格并不太像。) 新闻周刊:姜文呢? 夏雨:他应该是我转折点时一个最重要的人。没有他我也不会做演员。他让我觉得做演员很有意思,很好玩。也是他让我去考中戏,而且是他选了我当《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男主角。 新闻周刊:那袁泉算对你影响很深的人吗? 夏雨:算吧,因为我们在一起也快6年了。我认识她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知道袁泉是谁,应该说我看着她成长的。她很努力,看着她一步步走到今天,我是真的很高兴。我没觉得她和其他女孩子有什么不同,但她是我喜欢的那种。 新闻周刊:那你们应该算是一起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夏雨:对。其实我们很像,都是属于比较被动的人。别人找你干这干那,你就干。但是在干的过程总会尽自己100%的力。 新闻周刊:和你同一代的男演员中,比较有名的还有陈坤、陆毅。感觉他们的戏路会比较固定,而你却还是面目模糊。是你自己选择这样的吗? 夏雨:没有选择,从来没有选择。只要他们找到我,然后我觉得还喜欢这部戏,角色也适合我,那我就去演。我从来没想过把自己定位,只演这个类型,或那个类型。 新闻周刊:你现在还害怕面对社会吗? 夏雨:害怕也没用。因为现在这个年龄,是必须要在社会里呆着的年龄了,27岁,是一个成年人了,不管你害怕还是不害怕,这都是你应该在的位置。 (尽管人们对夏雨印象最深的仍然是那个毛手毛脚的“马小军”,但眼前的夏雨已不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个充满了青春悸动的少年。一晃8年过去了,男孩变成了男人。对这个生于70年代的影坛幸运儿,人们总希望加于他某种标志性的含义:比如以影帝的身份代表新生代演员成为中国影坛的主流,或者在他身上能折射出70年代影人的群体的影像等等。然而对面的夏雨告诉你,他就是他,带着点懒散和惰性;没有确定的目标却愿意尽100%的力去工作。他不能代表同龄人,相同的仅仅是他们都生于70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