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专家视角)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4日15:57 人民网-华南新闻 |
郑英隆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时期我党工作的八大任务之一。由于十六大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召开的,因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也就有了全球化的背景与涵义,新型工业化的“新”也就意味着全球化环境对新时期中国工业化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及由这种影响而提出来的工业化内容的新规定与新要求。为此,要把握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点,必须有一个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判断与思考。 当今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主要从两个层面显示其与世界工业化的区别与联系:一是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作为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在全球化竞争与合作中的中国新工业化模式选择与转型,也必然影响到世界工业化的现代发展。这两个方面都客观地要求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思想与行动必须是全球性观念,如网络经济性、创新技术领先原则、跨领域研究开发思维、既竞争又合作的多方协作机制、跨国经营与当地化的兼顾、工业与文化的兼容等,也显性地或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新工业化的内涵与外延中。从而构成全球化下中国新型工业化大大区别于以往工业化的特色与个性。 理论上说,经济技术的全球化并不排斥多样性、个性化,反而是越是全球化越是凸现区域、产业的特色或个性。全球化与区域特色、产业个性是共存的,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不可逆转的经济技术全球化大趋势,塑造了真正富有特色,富有个性的产品(服务)的竞争优势和较高附加值。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以往所谓“自力更生”式工业化,而是以我国加入WTO为契机的全球化开放型的工业化。它主要根据世界市场需求动员生产要素、组织资源配置、销售产品(服务)等。它的个性既存在于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区别与联系中,也发生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与联系中。 根据日本大学名誉教授加藤义喜关于工业化与参与国际分工体制模式的研究,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类型,一是以人口众多的国家印度为代表,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方针,稳步地推进面向国内的独立的经济发展,推进与世界经济交流;一是以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区国家为代表,形成面向出口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而中国工业化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它兼具两者的特性。中国人口众多,也同时具有能在发达国家以外提供优秀而廉价的劳动力的潜力,这是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区国家所难以相比的,也是以往世界国际分工体制从未有过的。中国工业化特色的另一个方面是它外围如同汪洋大海的相当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入WTO后的中国工业化不可能不受现阶段世界工业化水平发展高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发展中大国,又不可能脱离工业化被范围广大的生产方式还相当落后的大农业紧密包围,加上服务业还极其参差不齐的国情实际,不可能脱离拥有悠久的产业缓慢演进历史背景,而照搬照套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与进程。为此,中国的工业化势必是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与世界工业发展格局动态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工业化的历史纵向演进与工业化的全球横向渗透相互交错,相互融合的新型工业化;是历史以来的工业化与现代最新产业技术,尤其是现代产业适用技术水平的动态结合。 (作者系《学术研究》杂志社主编、副研究员) 《华南新闻》 (2003年11月24日 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