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华: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有益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6日12:41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11月26日电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部分明确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改革思路。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一大体制性障碍将被逐渐消除。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就此接受了《瞭望》杂志记者的专访。他指出,这一战略性的改革举措将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制,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国家共同的政策取向。 徐冠华介绍说,在美国国防部和商务部列出的关键技术中,有80%是军民重叠的技术。美国政府从未放弃过推动军用先进技术转为民用的实践,二战期间的“曼哈顿”计划,80年代初的“星球大战”(SDI)计划,都是将军事研究成果迅速、大量地向民用领域转移和扩散的典型事例。相反例子则是前苏联,冷战时期,它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用于和美国的军备竞赛,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国防科技开发体系,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足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强大军事实力。但由于其庞大的国防工业体系独立于民用工业之外,军民严重分离,长期庞大的军费投入拖住了经济发展。这不能不说是导致其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徐冠华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将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战略性任务。中国应当进一步推动国防军工生产与市场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要素在军民之间的双向流动和转移。 徐冠华认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明确提出来,就是为了有效解决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军民分离格局,应当努力实现国防和民用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转换,使国防科技在更深的层次上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一致。他说,仅靠引进技术来提高中国军事技术水平,是永远要落后的。不断改善军用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度,从而扩大和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未来军事需求,不仅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徐冠华指出,多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形成了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积累了大量可以转为民用的科技成果。在民用科研领域,我国也已具备了雄厚的基础,许多民用的高科技实力已经超过传统军工部门。他说,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有利于形成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良性循环。军民两用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必须进入市场。通过激烈市场竞争的考验,有利于提高其技术水平;同时,在市场上获得的经济回报,有利于提供其改进技术必需的资金,形成不断创新的良性循环。 二是有利于国防科技水平的持续提高。充分发挥民口的科技优势,及时有效地为军工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避免军事装备技术出现断层,是我军新时期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三是有利于稳定一支为国防服务的高水平研究开发队伍。通过任务招标在全国范围内使民口大量的优秀科技人才直接有效地参与国防科技研究开发工作,对于动态地稳住一支为国防建设服务的高水平科技队伍是十分有利的。 四是可以避免机构重复设置,提高研究开发的效率。促进民为军用,加强军民结合,可以使中国整体科技资源配置和布局趋于合理,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有利于军民科技之间取长补短。 他认为,新形势下推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关键是要解决体制分割问题,当务之急是要使民口科技体制改革与军工企业、军工科研院所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记者:浦树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