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投资”也要竞争(珠江漫笔)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8日11:43 人民网-华南新闻 |
毛天祥 据报道,北京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平台11月25日正式建成,地铁4号线、5号线、9号线、10号线及部分郊区线总价值达145亿元的可经营性地铁线路,开始向世界公开招标。这些地铁项目都准备通过吸纳社会资本,结合政府投资来建设,建成后将由专业化运营公司来经营。这也表示该市轨道交通设施告别以往由政府包揽投资、建设、运营的旧有模式,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 以往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全部由政府包揽,政府自然而然成为公共投资活动的唯一“代理人”。然而,近年来,公共投资领域滋生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成为一个令政府十分头痛的问题。大量腐败现象的存在,不但会使公共投资绩效大打折扣,而且容易引发公众的不满和其他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由于很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全部由政府包揽,某些决策者拥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使其成为某些部门或官员的“独角戏”。另外,投资上的封闭性,以及越来越突出的公共资源使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直接导致公共投资规模大、成本高。这种现象目前在我国屡见不鲜。 此次北京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告别以往由政府包揽投资、建设、运营的旧有模式,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首先,其打破了投资上的封闭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据报道,北京市政府采取这种出售存量资产经营权的方式筹集资金,可节省近70亿的贷款利息。此外,在公共投资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阳光操作”的模式进行大范围的招投标制度,可以形成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程序,弱化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减少权钱交易的机会。而在国内外公开选择施工单位,给予不同所有制和境内外企业以同等的机会,这种方式也能吸引更多的专业公司参与,直接改善基础设施的信息管理系统并提高服务水平。 由此看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政府不应再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即使是政府配置的公共资源,也必须通过市场方式来实行,如土地通过拍卖,公共建设项目通过招标,政府消费要公开采购等,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华南新闻》 (2003年11月28日 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