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现金卡”风行凸显负债消费隐忧(来自台湾的报道)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3日08:0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新华社台北12月2日电(记者陈键兴、范丽青)在台湾,一种可直接透取现金的信用卡已成为年轻消费一族最时兴的生活必备品。这一现象也隐藏着令人担忧的危机:为了新台币80万元卡债,一位30岁的年轻人两度寻死,害了深度抑郁症的他至今不敢出门;因为还不出新台币3万元卡债,一名大二女生服安眠药自杀。 “现金卡现象”凸显出的严峻事实仍在继续———越来越多的人在借贷中度日,并为扭曲的生活不断地付出代价。 1996年起,台湾信用卡市场进入“战国时代”,各银行大打“终身免年费”、“零利率代偿”等营销战略将发卡量不断推高。据台金融管理部门统计,岛内目前有持卡人800万人,其中约1/3使用循环信用,每月刷卡消费金额约在新台币900亿元左右,循环信用余额达新台币3700亿元。 如火如荼的信用卡大战激发出年轻人“刷刷刷”的消费主义情绪,加上岛内经济不景气下薪资水平持续走低,导引出被称作“新贫族”的价值观:薪资花光光,借钱过生活。 2000年登陆台湾的现金卡,以更加“直接”、“便利”的借贷特点,迅速成为青年持“卡”族的最爱。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岛内共有31家银行开办有现金卡业务,现金卡总量超过380万张,总体授信余额达新台币1452亿元。 近来,岛内现金卡发卡行更猛打“零利率代偿”牌,继续抢食仍在持续成长的现金卡市场大饼。不少发卡行为拼业绩还降低了审核要求,申请人甚至不需要提供工作及收入证明,已持有多张信用卡者也往往被“放行”。此外,不少的现金卡信用额度竟然高出信用卡金卡等级2倍多。 面对非理性超贷消费的现象,岛内舆论批评:当借钱、欠债成为社会中的常态,甚至一些经济条件才处在起步阶段的年轻人把借钱视作天经地义,以及信用卡循环信用、现金卡利息高达13%至20%的条件下,势必产生越来越多的人债台高筑的恶性后果,年轻持“卡”族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银行业者的食利主义价值观如不得到有效制约和引导,现金卡后遗症将像癌细胞一样扩散到台湾社会的各个角落。据悉,岛内银行行业组织已经注意到现金卡背后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台湾银行公会日前通过了“银行办理现金卡业务注意事项草案”,规定各银行对持卡已超过3张的申请人,核发前应“审慎评估”,避免信用过度扩张。不知道,这是否能有效解决现金卡衍生的一系列问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12月03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