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明:用文化求解中国发展问题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8日05: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
付蓓 采访张西明研究员可是颇费了一番周折———他实在太忙了,时间安排得“像打仗一样”:既要给学生授课、进行学术研究,又要处理行政事务,还要兼顾众多的社会活动。 “我个人实在没有什么可采访的,但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却是一部需要几代人不懈书写的壮丽诗篇。社会成为什么样的社会,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国家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中国的文化发展。”采访过程中,张西明在谈到他自己时总是沉默寡言,而提起中国文化发展则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 “我们的经济、政治越来越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否则任何发展战略都是脆弱的,甚至会前功尽弃。” 今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内容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在当天讲解的两位专家中,就有38岁的张西明。提及此事,张西明感慨:“这是执政54年来党的领导集体第一次集中学习讨论文化问题。”文化建设为什么会成为中央领导们集体学习的内容?张西明回答说:“我们的经济、政治越来越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否则任何发展战略都是脆弱的,甚至会前功尽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的力量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针对这样的新形势,十六大报告做出了重要判断:“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一次中心组学习,曾经邀请张西明去作文化发展态势的主题报告,张西明很高兴地去了,因为他觉得经济部门的同志能够重视文化问题是件大好事。他通过许多事例举一反三地说明,如果仅仅用传统的经济思维和政治思维,已经不好解决,甚至根本无法解决当今国内外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对此,必须同时从文化的角度求解。他的分析,赢得了工作于金融领域前沿的干部员工的热烈掌声。 多次到国外进行客座研究、学术交流的他认为:“拿回来是为了走出去,为了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虽然很忙,张西明仍然坚持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学生们上课。有学生问到他对教学的感受,张西明用“教学相长”来加以诠释:“对教师来说,‘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对自己的知识面和学术积累要求很高,教学讲究的是解疑释惑、深入浅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我很重要。”上过他的课的研究生们,都很喜欢课堂上那种自由交流的热烈气氛。除了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张西明经常引导学生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他把对学生的要求概括为“一个基础、两种眼光”: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有中国发展的眼光和世界前沿的眼光。 张西明曾两度在美国进行客座研究,并多次应邀到英国、日本、奥地利等国进行学术交流。除了新闻传播法制和国际媒体制度比较方面的研究外,他还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国际问题研究上。而国际问题研究的目的则在于促进中国的发展:“拿回来是为了走出去,为了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目前,他正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课题“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研究”。 他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针对人们的疑惑,他诠释了先进文化的内涵 和当今中国的许多学者一样,张西明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对“中国先进文化”内涵构成的执着思考就是如此。 张西明对“中国先进文化”内涵的思索源于一些领导干部、学生和普通群众的提问:“什么是中国的先进文化?”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奇怪,因为十六大报告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当代我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由于不断接触类似的疑问,张西明认识到,大多数干部群众虽然了解十六大报告的原则性界定,但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和任务很具体、很现实,需要回答从哪些方面去建设,需要进一步说明“中国先进文化”的具体构成。 张西明认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在继承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二是知识的积累,只有对古今中外一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知识成果的积累和应用,“中国先进文化”才有强壮的筋骨体魄;三是发达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四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风貌。 就中国先进文化的内容构成,张西明多次到一些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市组织的报告会上去宣讲,许多领导干部和群众听后认为他的观点“有针对性”、“操作性强”。 今年11月初,北京落下入冬第一场大雪,朝阳区几百名干部顶风冒雪赶到区文化馆,听张西明做关于文化建设的演讲。天气冷但听众热情高,报告结束后许多人不肯离去,围着他继续征询、讨论。一位听课的干部非常感慨:“过去总觉得文化是个很虚的东西,直到今天才有点弄通了。” 张西明小传 1965年2月生于辽宁鞍山市,法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新闻与传播法制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社科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人民日报》 (2003年12月08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