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揭秘之四大存疑(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9日05:21 新京报 | ||||
谁燃秦宫火未有定论 高科技探测引出秦陵四大谜团,封土来源、秦陵朝向等争论有了新说 1. 秦皇陵封土取自何处? 体积庞大的封土堆堪称国内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还是挖自鱼池一带? 秦始皇陵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长和宽各约350米,如此大规模的封土堆在国内堪称之最。但体积庞大的封土取于何处? 在临潼地区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封土堆的土是从咸阳运来的,因经过烧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可是12月3日,记者在秦始皇陵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树密布,灌木丛生。 《史记·秦始皇本纪》:“复土骊山”。《正义》曰:“谓出土为陵,即成,还复其土,故言复土。”意思是说把原来从墓穴中挖出来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水经·渭水注》说:“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记者经过实地考察,在始皇陵封土东北2.5公里的鱼池村与吴西村之间,果然找到了这处地势低洼、形状不规则的大水池,有人曾估算鱼池总面积达百万平方米。郦道元“取土于鱼池”的说法得到了陕西省考古学会副会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等不少考古专家的认可。而大部分学者认同封土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墓中挖出来的土,二是从鱼池一带取的土。 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对此提出了质疑。“在对封土堆进行钻探中,我们从洛阳铲中提取了大量的土样,发现土中含杂着大量的沙石;而取自鱼池里的土却是纯净的黄土,且粘性强,极少含有沙石。取土于鱼池一说值得商榷。”段说。 这次对秦陵陵区高光谱遥感探测中,在秦陵南部的骊山脚下发现了一处南北走向串珠状的巨型凹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高级工程师万余庆说,经实地勘查,他们发现这个深达30米的巨型凹陷处于山间冲击扇的缓坡上,与周围地形特征格格不入,且有明显人工挖掘的迹象,而凹陷的土质也与封土相同。 “秦陵陵区地势南高北低,且落差很大,从山下的鱼池取土显然要费力的多,而从山脚往下运土距离也较近。”支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万的同事周小虎。 段清波说,他还没有到这个巨型凹陷处考察过,如果确如万所说,从骊山取土的说法的确是个新推断,不过还要通过体积还原计算和对比才能最后定论。 2. “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一说:地宫巡游通道遇阻改了方向;一说:地宫初挖点向北移了700米 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修建秦陵地宫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 这次科技人员运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证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地宫虽然被定位,但史料记载“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对此,中国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学理研究员指出:“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珍禽坑、城垣……从目前的考古挖掘情况看,秦始皇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把这些也带到了阴间享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宫建的犹如秦咸阳宫殿。”他说,秦始皇生前多次出游,向南到了洞庭湖、浙江的会稽山,向东走到了山海关、渤海湾,西北方向则到了宁夏,这在史料中都有记载。 “秦陵地宫在《汉书·贾山传》有所描述: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中成观游’即巡游天下的意思,可在地宫里如何实现巡游?只有修挖四通八达的通道。” 王学理说,“封土堆南部紧挨骊山,由于山间冲积扇的原因,山下的地层中分布着厚层的砾石,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 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刘士毅带领的物探课题组在秦陵区进行探测时,发现在封土堆南约700米处出现了重力异常的现象,按地质理论说明该异常区与周围土质存有差异。段清波推断,秦始皇陵地宫最初挖掘点可能位于这个异常区,因土中含有大量砾石,修陵人无法挖掘,只好向北移到了目前封土堆的位置。 3. 司马道走向未有定论 秦陵司马道究竟是南北走向还是东西走向,考古学家和地质专家说法各一 古时,帝王在世时专用的道路叫“御道”,而死后特意为其专修的道路就叫“神道”,也叫司马道。司马道一般也是帝王陵墓的中轴线,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 袁仲一、王学理等众多秦陵考古专家都一致认为,秦陵的司马道为东西走向,即陵园面向东。袁仲一先生在《秦始皇陵考古纪要》中给出了三个论据:其一,陵墓南、北各有一条通道,惟有东边有五条通道,“说明东边是主要通道,即始皇陵墓的方向为东西向。”其二,“从陵园的整个布局及地理环境方向来看,只有陵东侧地势开阔,符合古代选择墓向‘明堂要清’的要求。”其三,墓葬和陵园为东西向是秦人故有的习俗。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占民也给出了东西走向的两个理由:陵园内外城垣惟有东门规模最大;惟有东侧的陪葬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多与军事内容有关。 司马道持南北走向的观点最早是由地质学家孙嘉春先生提出的,并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陵园南高北低,背依骊山,俯视渭河,南北高差达85米,陵园面向北是再合适不过了。同时,其他国君大多将封土堆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却位于内城南半部,从对称角度讲,司马道东西走向说不通。”万余庆说。 “在室内形成的遥感图像中,我们也惊奇地发现,如果把封土堆与骊山主峰———望峰连线,竟然与南北子午线完全重合。再向北,鱼池遗址旁秦时修建的大坝竟然也正在这条子午线上,这应该不是巧合。” 除了地理环境原因,万又提起了这次考古遥感探测中所得出的图像。“在封土堆西侧发现了大面积的温度异常区域,考古人员钻探也证实其下为一片大型陪葬坑,共有6个陪葬坑。”万说,在陵园里至今还没有发现一处大型文官的陵墓,而绝大多数都与“武”有关。目前已有考古人员推测,那片异常区很可能就是秦朝大名鼎鼎的文官吕不韦的陵墓。 4.谁燃秦宫火未有定论 火烧秦陵仅仅是一种燎祭方式,还是项羽所为?这一历史悬疑至今没有结论。 近日,根据阿房宫遗址考古挖掘发现,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积内只发现了几处红烧土遗迹。专家认为,这表明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媒体也纷纷展开了“项羽没烧阿房宫”的报道。 “才刚刚开挖,就匆忙下结论,这样搞研究有些糙。”中国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对此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根据史料记载阿房宫“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占地面积相当大,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宫殿建筑之一。其中仅前殿遗址东西长就达1270米,南北宽426米,总面积超过了5万平方米。而目前对前殿遗址的试掘发掘面积却只有1000平方米,挖掘工作还只是刚刚开始。 “在对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的挖掘中,1号坑和2号坑都发现了火烧土,而在3号坑中却没有发现,这不能就断定秦陵没有遭到大面积的火烧。”王学理说,只有经过大面积的挖掘工作后,出来的结论才会有科学性。 项羽是否火烧秦陵?根据这次遥感探测,科技人员发现了陵区有大面积的火烧土分布,同样考古人员在对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发现了大量火烧土和残余焦木。“如果是项羽火烧了秦陵,那么陪葬坑里的珍宝为什么没有被运走?”工程师周小虎说,珍禽异兽坑虽然遭到了火烧,但坑内却完好保存着精美的铜鹤、铜鹅、铜鸭子等,让人不可思议。“火烧陵墓很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祭祀方式,即所谓的燎祭,这在发现的秦代陵墓中并不少见。”一位陕西的考古人员在聊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王学理说,根据《史?恰芳窃亍盎鹕涨毓遥鹑虏幻稹保又锌梢钥闯鲎鞣缪辖鞯乃韭砬ú⒚挥刑岬较钣鹪偕涨亓辏钣鸹鹕涨亓甑目赡苄宰畲蟆?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进行之际,由陈胜吴广发起的农民起义揭竿而起,关东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不久便打到距陵园不足10华里的戏水附近。这时数十万修陵人员只好遵命放弃未完成的陵园工程,跟着少府令章邯阻击起义军。”王说,备受折磨的十万修陵人员后来也加入了起义军,由于对秦始皇极度仇恨,也不排除他们返回临潼后火烧秦陵的可能性。(来源:新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