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银行遭遇“标普低分” 上市受干扰?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9日10:05 中国新闻网 |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业内流传一种说法:在四大国有银行眼中,“纵有千事万事,上市为第一大事”。这样的想法没错。只是在标准普尔对中国国内各银行评级结果的映衬下,这“第一大事”显得有些突兀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易走报道 标准普尔日前分别公布了对中国12家银行的评级。11月26日,其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金融服务业展望2004》专辑发布暨研讨会上公布的8家中国内地银行评级更是全数低于投资等级。这无疑为中国各银行的前景再次敲响了警钟。 标普“pi”数据起纷争 标准普尔对中国股份制银行的评级都比较低,许多银行人士认为这是由于标准普尔使用“pi”(publicinformation),非全面的“公开信息”。假如根据实际情况评级,它们的评级应该高一些。 中国工商银行的一位业内人士对这种观点并不赞同:“这表明标准普尔评级时只是根据该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发布的公开信息,没有派员专门拜访和进行实地调查--但那样做也不意味着对该机构的评级有可能上升。”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谭雅玲对此则持保留意见。她称,虽然不了解具体技术细节,“但从公正、公开角度看,应是较为规范合理的结果。国际认可程度不是一国可以界定的,而是国际多数集中的规则与模式;也应该承认,我国银行业存在体制约束、政策影响,其中包括信息透明度尚有不足,甚至不够严谨,也包括自身人员素质和企业凝聚力问题。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高起步、严要求,对发展和改革是有益的”。 低评级引发冷思考 标准普尔对中国国内银行的较低评级大多被看作对中国银行业的警告,国内各银行的低调反应并不是漠然的表现。 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张金杰。他首先也对标准普尔的评级结果表示认同:“中国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标准普尔的评级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些中国银行资信程度。”他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指出即使没有标准普尔的评级,中国严重的银行问题也不容忽视。 “如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账面利润进行公正的真实评估,按照国际银行机构通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标准来算,那国有商业银行的账面利润将由正转负。”另外,由于产权制度不清晰,也由于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制约了这些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各级政府与银行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银行高层管理者在银行家与国家干部双重角色之间的随时转换,无疑成为产生不良贷款、官员腐败、企业冗员、信息晦暗等银行痼疾重要原因。因此,仅基于这几点,便足以反映标准普尔对这些商业银行的评估是可资凭据。” 谭雅玲作为业内人士也表示了忧虑:“评级之事对我国银行业发展是一个警示,银行规范发展既有银行自身的因素,更有整体国家环境的影响。”在谈到解决银行各种问题时,她特别强调了银行改革所需的“社会氛围的匹配”。 “标普评级或许有不准确之处,但对于发展积累中的银行发展与改革是有益的,况且我们的银行没有开放,完善健全银行机制的压力会使改革方向更清晰。评级问题反应了银行效率与管理,同时也是经济与社会的启示,金融改革是综合配套工程,不是一个角度或一个层面的独立问题,因此银行改革更显紧迫。” 标普为何爱打低分 从2000年起,四大国有银行希望上市已经鼓噪几年了。11月下旬,国内媒体纷纷报道,称央行正研究注资计划,可能通过发行债券、向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出售1.4万亿人民币不良资产等来增加资本,四大国有银行上市工作全面启动。那么,这样的评级结果对正筹备上市的各银行有什么影响呢?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的业内人士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认为,标准普尔评级有局限性,对国有银行上市未必有什么影响。“标准普尔的评级是对金融机构发行的外币债券的评级,而非对其进行股本融资的评级,因此对银行的海外上市没有直接影响。而且同其他国际评级机构如穆迪、普誉相比,标普对中国公司的评级一直偏低,例如中国政府主权债券评级也仅为BBB。” 先充实,再上市 而张金杰认为,评级结果“自然会影响投资者对这些银行的投资,尤其影响到这些银行在海外上市”。因此,“金融体制的改革,不能不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并尽快在新的产权制度中,建立新的银行经营机制”。关于国有银行上市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提供了一些数据:2000年,就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项指标而言,中国工商银行分别为0.1446%和2.80%;建设银行分别为0.298%和6.57%;农业银行分别为0.0137%和0.225%;中国银行分别为0.1038%和2.20%。而同期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为3.58%,净资产收益率为7.66%,香港汇丰银行的这两个指标分别为1.474%和23.99%。“显然,四大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远不及国内上市企业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国际大银行的经营水平。”所以,四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很低,其经营状况还远不能达到资本市场的要求。” 谭雅玲也指出,评级结果给银行上市带来冷静的思考:“不应急于上市的形式,而应积极充实上市的内容。一些大银行在积极筹划上市的同时,内部并没有根本改变,浮躁、骄气、应付状况难以与上市方案紧锣密鼓匹配,未来风险只会增加。不良资产的改革思路应创新,依靠自身很重要,外部资金只是一种动力,而非主力。”对于中国银行比较其他三大国有银行而言,获得了较高评价,她认为这“更多得益于海外机构的间接效应与影响,海外经验的规范和经营时间的影响,使国际化程度或多或少有益于规范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