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生留学的增长30%多 低龄化留学热的冷思考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2日05:02 青岛新闻网 |
留学热,一个被翻炒了多遍的“时尚”,近来在岛城又冒出一个新现象,许多高二学生放弃高考选择出国。 来自岛城普通高中的随机调查显示,今年高二留学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以上。另一方面,来自青岛二中留英预科班的数据也显示,今年招收的学员中高二与高三学生的数量首次平分秋色,改变了高三学生一直占据主流的状态。 变革催生多元选择 留学潮流悄然变化的主因无疑是社会变革。 之所以如此多的家长不惜重金用于留学,最多的想法就是为孩子谋求更好的发展。宋阳的儿子去年留学英国,虽说丈夫与她都在事业单位,收入还不错,但是一年十几万元的花费让她感到压力很大,她说儿子学习成绩只能在国内考上一个一般院校,将来找工作没有太多的优势,出国留学既开阔眼界,又能增强求职的竞争力,因此她还是坚持让儿子去留学。社会变革也为持有宋阳这种留学观念的家长提供了可能。 首先,正在大刀阔斧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上至政府机关下至企业,打破了传统的用人模式,淡化了“身份”,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应聘求职已成为寻常之事,政府公务员亦可以通过公开招考应聘,只要有能力,找到好工作的几率就越大。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形势严峻,而社会转型期又为有新知识和广阔视野的人提供了更多机会。 另外,对外开放的深入,各行各业国际化的色彩都越来越浓重,这为有留学背景的人拓展了更为宽广的天地。因此许多家长寄希望于孩子留学之后。 上述背景催热了留学市场,不少金融机构主动为家长提供留学担保、留学贷款等服务,减轻了出国留学的经济顾虑。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高考。作为进入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径,高考可以促进不同阶层人员的流动。许多考不上好学校好专业的城市孩子家长,便将目光瞄向出国留学。 低龄出国遭遇尴尬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今年年初共有300多个青岛籍孩子在新西兰留学,但是只有3个孩子考入了名牌大学,其它孩子都在二三流学校,这个比率是122:1。 2002年统计数字显示,留学教育已被列为新西兰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当年的总收入为17亿新西兰元,其中中国留学生就占了35%到40%。新西兰大学每年只招收6000名外国留学生,而现在有5.4万外国留学生滞留,其中有3.8万是中国人。伴随着教育产业化,当地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看到有利可图,纷纷办起学校而疏于管理,当地语言学校多如牛毛,一些学校存在严重的管理问题。 透过以上数字,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到中国学生留学的现状:国外学校也并非没有门槛,考上名牌大学竞争也挺激烈。 那么低龄留学是否会赢得先机?目前许多国家规定18岁以下出国的孩子不需要雅思考试成绩,这使得许多低龄留学者出国签证更容易。还有些国家的大学接收中国留学生时不需要高中会考成绩,那么高一、高二、高三留学似乎没有区别,早出国反而还获得了时间。此外,年龄小对语言的接受能力相对强。 但是,低龄留学也存在着众所周知的很多问题。其实,有无必要出国留学,主要还是看个人的基本素质。素质差的,想绕过高考独木桥,到外国混个文凭,不会有本质的改变。 “小香蕉人”现象 出国留学的理想状态是能对中外文化的兼收并蓄和融会贯通,能在学识上有长足的进步,也有利于塑造新型人格。如果孩子在年龄较小的时候就出国留学,是很难形成理想的文化兼容境界,如果成为夹在中西文化间的小“香蕉人”,这种人生将未免有点晦涩。 每个人都有本族性,都有归属感,只有先对自己生长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才能谈得上交流,才知道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什么该留存,什么该抛弃。成年人对母文化的认同相对牢固,而未成年人则更易迅速融入异域文化中。低龄留学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国外什么样的颜色都能染上,好或坏都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往往对两国文化都无法认同,失去起码的文化归属。 并且,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多,还出现了留学归来的“海归”变成了待业的“海待”的怪现象。叶小姐两年前花费20多万元赴英充电,今年获得会计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求职。她应聘一家外企财务经理时,对方以她出国前一直在基层财务职位上工作、没有干过经理为由拒绝她的求职,当叶小姐表示宁愿屈才从事普通财务工作,对方又担心她干不了多久就跳槽,不愿“大材小用”。如今多数外企用人相当注重实用,洋文凭只代表学历,相关职业经历缺乏,同样不受欢迎。 青岛朗讯人力资源部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选人时强调人员的本土化,包括专业技能和外语之类的辅助技能,所有的选择都牵扯到文化,因为对中国文化了解少的人很难在工作中与对方沟通。本报记者刘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