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中国和世界:究竟谁在变?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2日15:15 中国新闻网 |
很多人也许已经注意到,自从中美两国就人民币币值和贸易不平衡问题发生争执以来,西方媒体指责北京的言论极其少见。恰恰相反,过去好像最喜欢批评中国的欧美主流报纸,现在却纷纷站出来为中国打抱不平。 如果没有记错,在过去几个月里,英国《金融时报》就中美贸易纠纷至少发表了四五篇社论,明确指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与人民币币值没有直接关系,并且指责布什政府把中国当作替罪羊。由于在财经领域的舆论地位为世人所公认,因此,《金融时报》为中国政府辩护的权威性,看上去比中国自己的报纸还要理直气壮。 从严厉指责到打抱不平 不只是欧洲的报纸,就连美国自己的主流报纸基本上也是如此。例如《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并没有完全一边倒地帮助布什政府对中国施压,而是保持了比较客观和平衡的立场。就在昨天,《国际先驱论坛报》又发表两篇评论,分别呼吁美国政府不要限制进口中国生产的乳罩,不要限制中国学生到美国求学。 对于长期以来备受西方媒体指指戳戳的中国,上述情况应该算得上是一种厚爱了。在任何一天,翻开上述任何一份报纸,有关中国政治、经济的报道与评论不仅数量多,越来越有深度,而且也不再那么具有明显的偏见。 对北京的很多官员们来说,这种情况可能会使他们感慨万千。不用说远在八九十年代,就说近在二三年之前,西方媒体所呈现的中国,在大多时候还是先入为主式的冷战基调:专制、丑恶、落后和威胁。可谁曾料想到,在西方记者的眼里,今日的中国变得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在不久前还是一个面目可憎的怪物,现在却变得不那么令人生厌,甚至成了媒体的宠儿。 在中国总理温家宝这次访问美国前后,西方媒体对台湾问题的报道与评论,也许更能说明一些问题。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西方舆论虽然极少公开声称台湾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观念相似,所以,西方媒体同情和支持台北当局的潜意识倾向是相当明显的。 可是,就在最近这段时间里,当公投问题导致台海局势骤然紧张的时候,人们在西方主流媒体上几乎看不到支持台北的言论。相反,一些主要媒体还直率地要求陈水扁政府不要刺激和激怒北京,甚至对民进党当局的挑衅言行提出批评。对本来擅长国际公关的台湾当局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失望和沮丧的事态。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台湾目前正处于几十年来最为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中。 好感来自力量与合作 如果舆论是现实的反射,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说,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态度之所以发生这些变化,是因为这些媒体所服务的社会早就用一种崭新的眼光来审视中国。而在此过程中,中国本身的崛起以及正在经历的其他积极变化,是最为关键的主导因素。 关于对中国现在和未来的看法,国际社会的观点曾经是两极分化,一是很乐观,一是很悲观。但是,到了今年的某个时候,大概是在沙斯危机平息之后,前一种观点基本上压倒了后者。因为,在整个世界,人们似乎没有看到有几个政治家和商人由于对中国的前途感到疑虑和悲观,而坚决放弃在中国寻找利益的机会。 西方舆论对中国态度的逐步转变,并非仅仅是因为中国正在成为日益重要的经济实体,而且还因为这个国家在众多重大国际事务中,不再是一个异己、杂音和对手,而是一个越来越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哈佛大学校长、美国前商务部长萨默斯近日指出,在迄今为止的几十年里,世界政治只发生了两件具有积极和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一是柏林墙的倒塌,二是中国的崛起。这种观点其实并不新鲜,因为它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在西方政治家当中已经变成一个共识。与西方媒体相比,这种具有战略视野的判断已经大大超前。可以说,西方政治家们的思路往往会在无意之中引领着西方媒体的头脑和目光。 关键在中国自身 两天前,布什总统在白宫和温家宝举行会谈之后,首次公开表示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反对举行统独公投。很多媒体都正确地指出,布什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支持北京,目的是要感谢中国对反恐战争的支持,报答中国在朝核危机中所给予的大力合作。 然而,作为一个大国的政治家,包括其背后的战略策划者们,他们现在看到的恐怕不只是中美之间眼前的合作,而更看到了他们所经常所说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后的中国”。 长期以来,北京主管新闻和宣传事务的官员们一直在抱怨说,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不客观,对中国怀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这样的感受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并且确实有充足的根据。但是,随着中国的进步,随着中国不断地与先进的外部世界相融合,这种感受将会逐步淡化。然而,人们更应该认识到,只有不断和积极地改变自己,然后才能继续改变世界对自己的看法。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