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精神文明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6日02:42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它既包括了经济发展的内容,也包括了政治、文化、科技、生态环境、民主法制、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发展的内容。 我国目前这种总体小康,是一个侧重物质消费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主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创建文明城市要坚持以创建文明社区为重点。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区的文明就没有城市的文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是把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也是社区工作的重要一环。我省新一轮的创建活动,开展已八年多,活动有声有色,改善了环境,培育了公民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区创建活动,使社区居民达到安居乐业的目标。安:社区安全,人心安定;居:环境整洁、卫生、优美、舒适;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技活动,使居民乐在其中;业:通过社区工作,帮助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搞好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要以创建文明小城镇为重点。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80%,要建成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的安徽,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至关重要。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小城镇创建应抓什么?规划、建设、管理和居民教育是四个重要环节。规划是龙头。安徽小城镇的规划相对滞后,农村这些年建了不少新房,但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建设是基础,要学会经营城镇,运用市场机制盘活资源。每个城镇要突出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个性,避免千镇一面。管理是关键,特别是要加强交通管理和垃圾管理。要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农民变为居民,既要“洗脚”,更要“洗脑”。 把诚信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诚信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是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加强诚信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地方严重存在的坑蒙拐骗、不讲信用等现象,引起广大群众与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无论是个人失信、企业失信还是政府失信,都会增加交易成本,导致经济活动效率下降,如果任其发展,必然造成人人自危、人人害怕上当的局面,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稳定。 目前,我省正在开展诚信教育,打造“信用安徽”活动。把诚信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一是以抓宣传引路,大力宣传诚信的先进典型,对不讲诚信者予以曝光,切实改变在部分人心目中“讲诚信吃亏”不良想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二是要建立规范约束,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让失信者无立足之地,付出代价,让讲信用的单位和个人能够享受应得的权利。三是要狠抓突破,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突破口,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生产和流通领域要以反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为重点,服务行业要以促进规范服务、守法经营为重点,国家机关和执法部门要以反腐倡廉为重点,不仅在态度上,更要在行动上取信于民。陈发仁舒德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