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英雄”悲剧与打假“职业前景”分析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6日09:20 南方都市报 |
议论风生 2003年12月14日,对于曾经的“打假英雄”臧家平来说,是一个让他铭记终身的日子——北京市一中院驳回臧家平的上诉,最终认定臧家平犯敲诈勒索罪。为此,臧家平将入狱3年,他最终从一个“打假英雄”变成了罪犯。 仔细回味臧家平的起起落落,我有理由认为:职业打假正在经历一次转型,个体的、零散的职业打假将变成有组织的、成规模的集体职业打假,以一种经济组织的形态出现,比如王海的打假公司。 面对造假集团化、“现代化”的趋势,打假者也必须“抱成团”,通过严密分工、形成一个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且能够很好驾驭更高目标任务的打假组织,这是职业打假发展的大势所趋。 仔细分析臧家平一案,大家就可以发现作为职业打假个体的臧家平,他实际上处于一种窘迫和尴尬的境地,他与造假者———陕西医药养生保健品厂的交锋,有点像鲇鱼对鲨鱼,偶尔出动刺对方一下,对方只是轻微的阵痛,他却需要使出吃奶的劲。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要向对方索要那75000元的“封口费”?(这也是法院最终认定他敲诈事实成立的基础),因为他在此前付出了大量时间、物力和人力成本,他必要收回这些成本,同时有所“盈余”,这样他的职业打假才有持续下去的可能性。臧家平就像一个以打假为职业的个体小老板,在外得不到官方有力的支持和保证,在内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经受不起一点风吹浪打,于是他的自我约束显得非常脆弱,他的职业精神让位于生存需求,这样的状态很容易让他滑向危险的边缘。 而王海不同,王海公司的成立,宣告了他打假组织化,组织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具有结构上关系的系统,在组织内部,组织成员的行为受到自我或组织激励、组织文化的影响,这种利益预期和行动模式的条理化,可以保证王海和他手下的职业打假者具有某种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可以帮助他们趋利避害。王海公司与臧家平相比,都经历同样的风暴,但结果却截然相反:一个顺利到达目的地,一个只能不幸中途翻船,因为王海代表了职业打假的未来,而臧家平还停留在职业打假的过去。 如果我们承认:职业打假已经演变成一种市场经营行为,那么所有参与者必须按照市场经营的内在规则来玩游戏,“打假英雄”臧家平的悲剧,就在于他的行为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打假时代发展的需要。 赵勇(四川 职员) 本版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