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公务用车改革试点追踪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8日15:55 人民网 |
人民网江苏12月18日电“车轮腐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也一度被认为是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然而,江苏在214个乡镇试点的公车改革,探索一条现实的路径,并成为推进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崭新亮点。 公车消费惊人的财政“漏斗” 这是一组令人咋舌的数字。有关方面统计显示,车改前的1998年,锡山市市镇两级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有公车1500余辆,副镇长、副局长以上领导干部的公车配备基本达到了人均1辆。无锡市纪委一位负责人介绍,车改前无锡市每年有6936.65万元要用在乡镇公务用车上,这还不包括车辆更新的费用。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常州市新北区。仅2002年一年,该区机关涉及车辆的总费用高达700多万元,占到了机关经费支出的四分之一。在政府财力富足的苏南地区,这样的情况可谓比比皆是。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还是在各项制度允许范围内的合理消费。 记者注意到,虽然多年来纪委和政府部门三令五申,在用车标准方面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许多地方变通型的超标车和超编车队伍依然在不断壮大。不仅如此,新车型的更新频率也在日渐加快。这方面的隐形财政支出也就更加难以测算。 与苏南相比,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财力有限,公车的数量不多,但是由公务用车养护过程中滋生出的“跑冒滴漏”和吃回扣、赚差价等现象也是屡禁不止,成为另一个堵不住的“黑洞”。以淮安市楚州区为例,去年1-11月份,这个区乡镇公务用车的维修费高达66.1万元,占乡镇汽车总费用的35%之多。某乡镇一辆面包车,4年的维修费用累计竟高达19.3万元。 有关人士分析,现行公车制度有着诸多弊端:一是公车运行成本高。据东台市有关部门测算,市以下党政机关的公车费用,涉及人员工资、汽油费、修理费等,每辆公车每年达10万元以上,县级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公车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在多数地区,县处级、地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基本上是一人一车,使用率不到社会车辆的三分之一,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公车私用、公车滥用等公开的腐败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领导干部形象。“屁股底下一座楼”、“车轮腐败”这些词汇就表现出了群众的强烈不满。现实证明,车改是人心所向,车改势在必行。 车改的实践路径:反租倒包、货币化、准货币化 记者从省纪委了解到,江苏车改的实践最早源自基层。 1998年,无锡市锡山区推出一项改革举措:将长安、厚桥两镇党政机关的所有公务用车或出售或拍卖或抵偿债务,取消领导干部“专车”待遇。决定从助理到镇党委书记,按月领取200元到2500元不等的公务交通包干费用,不再报支任何交通费。其他干部在本镇范围内公务活动也可领取每月50-80元的交通补贴。由此,迈出了我省乡镇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第一步。 在锡山车改的基础上,省纪委进行了大量调研,并向全省转发了锡山车改的经验。去年初,省纪委三次全会部署乡镇公车改革试点,提出只要有利于总体费用的下降、有利于行政费用的节约、有利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工作的开展,什么样的形式都可以。在这种开放性思路的指导下,许多地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目前车改已大致形成三种“模式”。 “反租倒包”模式。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楚州区。该区把乡镇公务用车全部拍卖,明晰车辆产权归驾驶员所有,然后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公开招标租用车辆,专为乡镇公务活动服务,驾驶员凭乘车人派车单出车。 “准货币化”模式。东台市向原机关驾驶员和社会拍卖乡镇公车所有权或使用权,根据领导干部实际工作需要将交通费包干到人,发放包干券,按年度结算,超支自付,节约部分或奖励,或转入下一年度使用。领导干部既可以租用拍卖给原机关驾驶员的车辆,也可以租用社会车辆。 “货币化”模式。这方面锡山区最为突出。该区规定,乡镇一律取消公务用车,按照职务、岗位及实际公务量,按月随工资发放交通包干费,把公务用车完全推向市场。无锡市还设定最高限价,明确规定镇党委书记、镇长每月补贴额度一般不超过2500元,其它职务依次递减,由各市(县)区自行确定,按月计发。 车改带来了什么 公车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的调整,因此对公车改革的利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一些没有经过深入调查的同志认为,车改会让部分人得利,导致新的腐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一些同志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作节奏也在不断加快,没有专车会影响领导干部的正常工作。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有人指出许多乡镇只有一两辆车,甚至没有车,改革的意义不大。 负责车改工作的省纪委常委白国珍告诉记者,从已改乡镇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她说,在苏南、苏中,虽然干部有300到2500元不等的补贴,但是苏南乡镇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公务活动确实频繁,2500元用来买车、养车、维修等基本上用得差不多了。与过去专车比,不仅杜绝了公车私用的现象,还大大降低了公车费用。她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在苏南养一辆车至少7万元一年,即使按最高的补贴额每月2500元算,一年下来也能减少4万元的行政开支。苏中的补贴更低,最高也只有1000元,那么节约的额度就更大了。省纪委最新的一项统计印证了这一看法:目前凡是实行车改的乡镇,公车费用普遍下降了30%以上。 在苏北公车数量少的乡镇,因财政的不足,车改更显迫切。如东台的乡镇绝大多数都只有1到2辆车,但相对于捉襟见肘的财政,养车的费用依然难以承受。去年全市23个乡镇全面推开车改后,乡镇公务用车年费用总额下降了31.8%,今年又比去年下降了15.6%。“车改让长期以来靠管理和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从源头上革除了以往公务用车中的弊端。”该市纪委一位负责人说。 车改之后是不是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会影响公务呢?“车改后,再也不用为如何派车犯愁,可以集中精力做好其他管理工作了。”无锡市分管机关日常工作的一位领导说。常州市新北区原有55名驾驶员、70多辆车还总是不够用。车改后,只有23位计件制驾驶员,30辆车却游刃有余,随叫随到,彻底改变过去用车紧张的状况。也有人因外省车改失败而怀疑车改的必要性,对此,白国珍坦言:“外省车改的失败,原因不是改革本身,而恰恰是由于改得不彻底,是制度设计上没有到位。” 货币化,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必然方向 省纪委书记王寿亭前不久批示,苏南条件基本成熟的乡镇要全面推开公车改革。今年11月底,省纪委又一次明确要求全省县区都要有1-2个乡镇建立试点。 追踪我省车改历程,记者发现,从最初管理上的改良,逐步到机制上的创新,总体发展是顺利的。权威人士指出,综合比较江苏的三种车改模式,货币化改革模式最彻底,也最受认同。当然,作为一项工程,当前的货币化模式在诸如补贴额度的核定、配套制度的制定以及防止改革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等细节上还需不断完善。“今后省纪委将不断总结经验,规范改革行为。但是货币化的大方向不会变。”白国珍说。 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目前,既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对政府职能的转型以及廉洁、高效的目标要求格格不入,同时,巨大的财政支出,也早已使各级基层政府不堪重负。有关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是未来的必然方向。事实上,近年来,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在通讯和住房方面,也都已基本走向货币化消费。显而易见,全面推行公车改革必定会推动我省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改革进程。(伟忻郁芬 心奂)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