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招商团”活跃在珠三角(报刊撷萃)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9日03:22 人民网-华南新闻 |
目前,在珠三角地区活跃着一个“挖商团”,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民营、外资企业比较活跃的深圳、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城市,“潜伏”着近千名来自长三角地区(主要是江浙等地)各级政府派出的“招商代表”,他们带着当地政府的招商指标,长年驻在深圳、东莞等地的各个镇上专职“挖商”,游说和鼓动这些镇上的台资和港资中小企业前往江浙一带投资。 部分台企已被说动 公明和松岗是深圳宝安区台资企业比较集中的两个镇。台商协会公明分会的陈小姐表示,前段时间江浙一带不少招商代表几乎天天上门宣传,拉拢他们的会员去长三角那边投资,并留下了不少资料。目前公明镇有100多家台商企业加入该协会,据陈小姐透露,这些入会的会员当中的确已有去江浙一带开设分厂或分公司的,但是退会的不多。“不过我们这里还有1/3的台商没有入会,他们有没有去长三角投资就无从知晓了。” “招商代表”现身说法 毛先生自称是浙江省×开发区管委会驻粤办事处主任,办事处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据毛先生介绍,他们从2001年起就过来这边设“办事处”招商,已经有不少企业被他们“拉”了过去,都是1000多万美元的大项目,这两年一共成功“挖商”六七家。阙先生是福建人,目前他已成功说服4家企业老板前往投资。据阙先生介绍,只要是大型工业项目,只要企业投资500万元以上,他所代理的市可以免费提供工业用地。 像阙先生这样的招商代表引进一个项目可以拿到多少报酬?各地规定有所不同,阙先生所在市的经济开发区招商发展局人士表示,只要为他们引进一个项目,实际投入资金每100万美元可以奖励招商代表3万元人民币。 政府关注但不干预 主管台资企业的宝安区外资管理科李主任说,她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在她个人看来,这是一种恶性竞争,并形容此举为“坐在人家门口拉生意”。李主任说:“现在苏州工业园区里有条街与宝安区龙华镇工业园一模一样,这是区域间竞争升级的结果。目前这些地区派出的招商代表驻在我们这里,也不能赶他们走啊,我们实在拿他们没有办法。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 宝安区政府新闻信息科的万先生则表示,他个人认为,企业最终的去留是一种市场行为。从现在来看,他们挖走的是在深圳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但是由于企业的行为由市场来决定,所以一些大企业走了,那些为大企业服务的卫星企业也只能搬走。因此,政府部门只能从理性化、市场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政府部门会关注这种现象,但不会去横加干预。至于是不是恶性竞争,万先生认为不好界定。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综合处的张小姐说,他们也接到过这种汇报材料,但是他们只是做些为企业服务的工作,这种事不好干预。 “挖商”并非坏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副研究员倪鹏飞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恶性竞争。相反,这是竞争激化的结果,最终对双方都有好处。 倪鹏飞说,挖墙脚只是单方面的行为,最终企业走与不走都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企业本身会在两地之间做个比较。长三角采取这种策略其实很早就有,只是当时是个别现象,现在成了一种群体现象,而且不光长三角,全国各地都在采取这种做法。 在倪鹏飞看来,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市场不是自己的,这样会给珠三角政府部门以压力,使其努力改善硬环境和软环境,争取留住这些企业。另外,这也给珠三角提了个醒,珠三角应主动出击,学习这种做法,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其优势,长三角也有不少值得“挖”的。 深圳市城市化研究会会长、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魏达志认为,深圳发现这种问题,不是深圳本身的问题,而是珠三角城市群所要面对的问题。要留住这些企业,吸引人才和资金,最重要的是加快珠三角城市一体化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魏达志认为,珠三角目前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很多优势,但也暴露出了一体化、投资环境和制度创新上的一些问题。不过今年以来珠三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4小时港口通关和CEPA的实行,使深港一体化变成现实,珠三角开始以香港为龙头,深港、广佛、珠澳3大都市圈逐渐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逐步形成,这使得珠三角更具竞争力。CEPA使得香港商人大规模进入珠三角,特别是服务业的进入有利于提高珠三角的竞争力。 这些都为珠三角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强大的竞争力,这个时候如果珠三角审时度势,把一体化的水平做好,让制度变得更有竞争力,到时就谁也挖不走珠三角的企业和资金了。 (摘自《中国商报》) 《华南新闻》 (2003年12月19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