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专门开会议人才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0日12:39 扬子晚报 |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昨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召开专门的全国性人才工作会议。《瞭望》周刊本周刊文指出,人才强国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首次明确提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文章透露,会上将提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重大任务和工作目标。文章说,这是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上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清醒地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中国的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精、尖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和流失比较严重,国家的人才安全形势面临较大挑战;人才管理工作力量分散,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偏低,等等。总之,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中,中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种责任感和紧迫感,催促着进一步加快中国人才工作的调整步伐。《瞭望》周刊透露,早在今年5月下旬,中南海便连续召开两个非同寻常的会议:5月22日,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5月23日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这两次会议都有一个重要议题,即研究部署加强人才工作。中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6月9日,中央批准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6月12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6月24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召开全国部分人才研究机构负责人会议。与此同时,中央组织部组织了若干小组赴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各地的情况。人才标准将重新定义“人才标准将重新定义。”从今年6月就开始介入筹备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中国权威人才研究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人事与人才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认为,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强调大人才观、大就业观等五大观念的确立。 大人才观什么是人才?过去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此次会议将会给人才一个明确的定义: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政治、精神、物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在人才大范围内,还有一种叫专门人才。过去中专以上学历就是专门人才,这次会议可能也要重新界定,应该是工程师以上、大本学历以上的人才是专门人才。因此,即便是北大、清华的高才生,但若无所事事,就不能说是人才了。 大开发观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人才的含量和素质。但除教育性和培养性开发之外,还要注重人才资源的适用性开发与政策性开发。一个人再有本事,可如果没有岗位,他的能力就开发不了。政策环境也很重要,好政策人才辈出,不好的政策万马齐喑。 大环境观这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是指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是指法制环境、经济环境、教育环境、心理环境等。各级政府要重视人才,关心、爱护人才,支持人才干事业;激励人才、保障人才权益的政策、法规要逐步建立;限制人才流动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性障碍要逐步破除;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观念要在全社会逐步树立。大就业观一个成年人的就业状况有3种:就业、失业、创业。应该说,创业是最光荣的,因为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也使更多的人端上了饭碗。发达国家一直鼓励创业者,国外几年前就有专家预言了“大学生创业时代”的来临。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并通过了一个宣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成为高等教育中关心的问题。大学生将越来越不仅仅是就业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我国,今后应树立创业最光荣的观念,去西部创业、去三产创业、去中小企业创业、去社区创业。大投资观要加大人才资源投资。要认识到人才的开发过程是资本的投资过程,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人们一说到投资就是资金、厂房、设备;习惯于“招商引资”办企业。其实,办教育、搞培训也是投资,也会有产出。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如果用13元钱来投资,那么,12元钱是物,1元钱是人,这个比例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人力资源的投资在发达国家已占到50%以上,美国的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比例为64∶20∶16。人力资本是参与竞争的资本,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专家把脉人才问题四“顽症”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日前完成的《WTO与中国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报告指出,当前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成为影响我国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拥有的科技人才绝对数量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但在这种绝对数量增长的背后,却是较低的专利与科技产出量,高级人才供应严重不足。为人才成长“把脉”之后,专家们认为,要使人力资本重新释放活力,就必须下力气消除4种久治不愈的“顽症”。一流人才难获一流报酬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平均水平仅仅是职工收入的2倍至3倍,这与他们承担的责任不相称。事实证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但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也是留住人才和保护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人事档案变成卡人的“撒手锏”机关、事业、企业3种人才所有制形式之间的鸿沟,成为长期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关卡。南京大学不久前举行全球招聘,去应聘的近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其他名牌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师和学者,都瞒着单位和周围的人。据说有个中科院的博士还和南大订下君子协定,要求为他保密。评价标准以职称官位论英雄为什么会形成人为的人才闲置和浪费?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认为,关键是目前人才评价和考核制度存在缺陷。因此,公正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急待建立,要注重学术技术地位和实际作用,不应以学历论高低,不以职位论短长,不以论文多少论英雄。能进不能出,磨平人才锐气人才管理缺少动态变化,使人才“有进无出”,让不少人渐生暮气。专家建议,在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对超过一定年龄的,除保留有关荣誉或待遇外,不再享有其他权利并承担相关义务。重要岗位和重大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要有一定的任职年龄限制。(据《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