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北区域经济初显三大“联合机遇”(视点)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4日06:0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随着京津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日益受到各方重视,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京津冀北地区的机制、产业、物流三大“联合机遇”已初显端倪,“渤海湾西部经济群”将最终形成。 环渤海区域城市发展长期各自为政,缺乏联合,包括产业项目之争、基础设施之争、港口之争等在内的无序竞争,造成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与同样处于沿海开放的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拉大。中国多位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分析认为,这一状况如今正在被改变。目前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推动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北地区经济联合起飞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举措正陆续出台,“联合机遇”轮廓清晰可见。 中央及环渤海地区地方政府正日益重视环渤海区域发展的空间规划,将为这一区域发展提供持久的制度性发展动力。由吴良镛院士主持100多位中国学者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已经被建设部审定,专家认为,京津冀北合作机制一旦理顺,这一区域发展潜力的释放速度将令人吃惊。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提出,高度重视京津作为区域经济的中轴线作用,京津冀北的区域规划整体设想应注重“疏解”与“集中”。从交通基础设施及软件沟通方面起步,打破割据发展现状。如修建京津间高速、磁悬浮、快速轻轨等,使北京向东南方向获更大发展空间。吴良镛认为,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北京与天津可组成双城,优势互补,共同发挥我国北方中心城市作用。北京进一步强化政治、文化、金融、信息、高科技产业基地等功能,天津积极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疏解北京市区的部分功能,建设方便的区域“交通走廊”、港口合理分工,促进京津都市带发展等。 “这个地区目前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说。利用好北京奥运经济契机,促进京津冀北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综合布局调整等方面加速资源整合和一体化,京津冀北有着明显的合作商机。 京津地区石油化工、钢铁、机械、电子、轻纺等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北京市政府在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发展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总部经济”,而天津、河北则是良好的生产基地,此种规划将加速上述行业在整个区域内的调整重组。日前,北京物美集团参与天津千家国有商业网点的改造项目,对于区域内中国国有经济的重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专家指出,这一区域的生态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产业调整将产生更多的商机有待挖掘。 京津唐地区在未来IT业的创新发展潜力不可小视。天津信息化办公室处长李建说,京津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当前双方正推动各类研发机构与企业的联合,在研发及促成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这一地区均得天时地利,有望实现高端优势。北京具有信息、金融优势,天津作为北方沿海开放中心和老工业基地优势正在逐步发挥,完善的通讯基础和低成本高素质劳动力对IT业发展有极大的助推作用。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副司长王秉科认为,京津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和科研基地正在形成,今后这一发展势头和辐射作用将十分强劲。 京津冀投资方式的市场化和物流市场的扩大也将产生更多的合作机会。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季任均教授指出,推动港口、交通合作可以成为环渤海城市间合作的突破口。如纽约港与新泽西州港口、德国不来梅港和汉堡港建立了港口协调机构一样,环渤海地区具有4个亿吨大港,奥运经济所带来的物流商机使得加快港口合作成为必然。 此外,天津近期已提出了三个“靠近”北京的交通项目,即利用民间资金建设第二条京津高速公路、促使新建京沪高速铁路与天津联系、推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与首都机场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筹划建设连接两个机场的高速轨道交通);同时开辟新京沈通道、建设大连至青岛的跨海铁路也在筹划中。这些项目势必为环渤海区域尤其是京津冀的物流合作开辟新天地。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耀表示,从区域投资情况看,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正使资本逐步向我国北部地区转移;从潜在竞争力比较看,环渤海地区要高于珠三角。京津冀北地区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后将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在未来10年内,京津冀北区域发展有望超过珠三角和长三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12月24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