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赣剧《牡丹亭》 杜丽娘新世纪里最美的还魂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5日07:13 大江网-江西日报 |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洪城。 江西师范大学推出的新版赣剧《牡丹亭》,2003年12月23日起在江西艺术剧院举行首轮公演。饰演杜丽娘的赣剧传人童丹以其韵味十足的表演和回肠荡气的海盐腔唱腔,倾倒了台下无数观众。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瑰丽背景与闪烁迷离的灯光,加上气势恢宏的交响音乐、合唱与舞蹈,为“梦剧”(《牡丹亭》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艺术效果。人们称赞这是杜丽娘在21世纪里最美的一次复活。但是在鲜花、欢呼与掌声中,你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出戏是由一所高等学校来推出,江西师大为什么会对一个古老的剧种和一部古典戏剧发生如此强烈的兴趣? 梦之起 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不妨先看一看近年来《牡丹亭》在国内外演出的盛况:1998年夏至1999年春,由彼得·谢勒执导的《牡丹亭》在伦敦巴比肯中心和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等地演出,前卫作曲家谭盾为该剧谱写了新曲,女高音歌唱家黄莺担纲演唱;2001年6月,大型现代歌剧《牡丹亭外传》在法国尼斯的欧洲剧院及戛纳电影节大剧院上演,500人的合唱队伍说明了演出阵营的庞大;2003年4月,法国乐坛最活跃的指挥家蓝尔碧将歌剧《牡丹亭外传》的精华改编成交响乐,亲自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随着中国文化影响的扩大,一股“《牡丹亭》热”正在全世界涌动,并得到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类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与以前传统戏剧只在华人社区演出的场面不可同日而语。 省外的“《牡丹亭》热”可谓热得发烫,在汤显祖的故乡江西,对《临川四梦》的弘扬与推广也在升温。然而,“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比“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要优雅得多,却一直没有像黄梅戏《天仙配》那样得到广泛传唱;一往情深的杜丽娘与柳梦梅虽然比七仙女与董永更有性格,却未能借助现代传播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赣版《牡丹亭》,还得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凤霞主演的《还魂记》。一代伟人毛泽东正是在观看了她演出的《游园惊梦》之后,为赣剧写下了“美秀娇甜”四字赞语。当年一曲弋阳腔,倾倒了大江南北多少观众!从那以后,地方戏曲中能产生这种轰动效应的就屈指可数,杜丽娘酣睡在后花园的梅树底下,赣剧本身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那么,赣剧的消沉是因为音乐不美吗?非也。赣剧声腔之美人所共知,《小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等影视剧的主题歌借助高亢激越的青阳腔和悠扬妩媚的弋阳腔,拨响了人们内心深处那根轻易不为人触动的琴弦。是赣剧影响面不广吗?也不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东北一大批艺术工作者来江西取经,赣剧因此在东北三省播下了种子,一时间全国许多省市都有赣剧团。 有鉴于此,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海提出,要让振兴赣剧的美梦成真,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像当年汤显祖那样创造性地推进戏剧艺术。江西师大拥有全省最好的音乐学院与一大批戏剧艺术人才,学校之所以看中赣剧这个剧种和《牡丹亭》这出戏,是因为赣剧代表着江西戏曲,《牡丹亭》是传统戏剧的精华,正在迅速崛起的江西期待着赣剧复兴,新世纪江西需要有一部新版赣剧《牡丹亭》! 对于推出“梦剧”这项活动,以赣文化复兴为己任的学者们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江西师大当代形态文艺学中心是“梦剧”的出品方,在这里召开过一系列振兴赣地文化艺术的座谈会。与会人士认为,在重新涌动的“《牡丹亭》热”面前,今日赣人不能作壁上观。汤显祖是我们江西人,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赣地文学艺术的金招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江西喊出了让赣文化再创辉煌的口号,但赣文化的振兴不能流于清谈,需要各个具体领域内的人士做具体工作,老一辈艺术家将赣剧艺术推向过高峰,今天这根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汤显祖的故乡人应该比别人更能领会汤剧的精髓。只要精心运作,我们有条件在国内外竞争中胜出,新版赣剧《牡丹亭》完全有可能走出江西,登上全国和世界的戏剧大舞台。 梦之缘 我曾一次又一次地走进青山湖畔的师大礼堂,在《牡丹亭》排练现场与参与演出的同学们交流。我发现他们已经爱上了这出戏,爱上了其中的故事与人物。尤其令我惊喜的是,年轻人的灵魂似乎与《牡丹亭》天然契合,大学生为自己能参与这项活动感到由衷的庆幸。作为文学院里任教多年的教师,我当然明白《牡丹亭》的艺术魅力,但这次演出让我更深刻地领会了艺术经典不可阻挡的影响力。 将《牡丹亭》请进大学校园,不仅仅是为了弘扬赣文化,更主要是因为汤剧的精神品格与高校的美育宗旨正好契合,更因为汤剧与莎剧灵犀相通,它们共同体现了封建后期人性的觉醒,共同赞美了火热的青春与永恒的爱情,歌颂了世界与生活的美好。真正的爱情是不朽的,死神也无能为力。《牡丹亭》体现了这种意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剧也体现了这种意境,这就是钱钟书说的“东海西海文理攸同”。汤显祖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喊出了对“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遂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提出了“君子学道则爱人”的口号;莎士比亚用人文主义思想冲破了中世纪的黑暗牢笼,讴歌了“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牡丹亭》在有些地方被译成“少女梦”,这出“梦剧”与《仲夏夜之梦》等莎剧如出一辙,两位戏剧大师都是画梦的高手。人类是需要梦想的,人在年轻时尤其喜欢做梦。在这个意义上,两位戏剧大师都属于青年,属于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两位同年逝世的剧作家留给全世界青年人享用不尽的精神遗产,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这种梦想是人类历史赖以延续的灵魂支柱。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西方盛演不衰,每天都有莎学文章问世,每个使用英语的大学都有莎剧上演。但东方的莎士比亚相形之下要寂寞得多。把中国的“梦剧”引进高等学府,符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目的,是“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具体实践。有这样世界级的经典作品在我们身边,我们为什么不用它来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培育他们良好的精神品位与艺术欣赏口味呢? 江西师大与戏剧联姻不自今日始,这里的莘莘学子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杏岭脚下的校舍虽然简陋,可每到傍晚都有弦歌之声响遏行云。当时学生剧社公演的《杏花春雨江南》、《阿Q正传》、《雷雨》、《日出》等进步话剧,轰动了抗战时期江西的临时省会泰和城。解放后校园里的戏剧波澜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中文系话剧团在艺术剧院曾售票公演《雷雨》、《兵临城下》、《年轻的一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讨论赣文化的热潮中,文学院又排出了新型话剧《路》与《赣文化与21世纪之梦》,表达了一代青年对江西美好明天的无限向往。需要说明,学生对戏剧的热爱源于教师的引导。江西师大校园是南昌市最大的戏曲票友聚集地,校京剧学社和学生京剧团多次在大礼堂上演传统剧目,剧社的几位老师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戏曲艺术选修课,这门课的考试形式便是化妆后登台演唱一曲。可想而知,每进行一次这样的考试,便是在年轻人当中播撒一次传统戏剧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江西师大浓郁的戏剧文化氛围早就在迎候《牡丹亭》的到来。 梦之队 在国内外众多《牡丹亭》汇成的牡丹花海洋中,新版赣剧《牡丹亭》能否脱颖而出,这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你看到它梦幻般的主创班底与演出阵营,你也会和我一样对它艳冠群芳充满信心。 用“梦之队”来形容《牡丹亭》剧组并不为过。改编剧本的是从纽约大学表演系留学归来的曹路生博士,他对百老汇艺术特别是音乐剧有精深的研究。这次经他改编的剧本,被行家认为是既保留了汤剧精髓,又能对上今天普通百姓的胃口。导演童薇薇是上海越剧院一级导演,曾执导为全国最大的剧院———上海大剧院度身定制的豪华版越剧《红楼梦》。舞蹈设计是从山西请来的国家一级编舞孙大希,她为该剧设计了别具一格的中国戏曲舞。担任舞美设计与灯光设计的分别是为超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作设计的韩生与伊天夫,他们都是中国APEC会议文艺演出的担纲人物。 那么音乐呢?一出戏如果没有动听的音乐旋律,那是绝对与成功无缘的。传说汤显祖当年是为他钟爱的海盐班女伶撰写《牡丹亭》,而位居明代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在全国各地都已失传,惟独在江西抚州一带像活化石一般保留了下来。海盐腔与昆曲同样古老,但它除了像昆曲那样典雅清丽,还有通俗柔媚的一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潘凤霞等人从民间艺人那儿一句一句将海盐腔曲谱抢救了下来,如今这份无价的遗产被作曲家程烈清用来创作杜丽娘的唱腔,上海越剧院的朱立熹又为其精心配器。著名戏曲研究家流沙告诉我赣剧成功须靠“三名”──名腔(青阳腔、弋阳腔与海盐腔)、名剧(汤显祖等人的作品)与名演员(潘派名角),“梦剧”恰恰在这“三名”上都打了满分。尤其是正在申请联合国非物质遗产的海盐腔第一次与杜丽娘一道“复活”,这朵原香原色的牡丹花岂是其他地方的《牡丹亭》所能比拟的?我在排练场地多次问那些从未接触过赣剧的人,所得的回答都是两个字──“好听”。 演绎出这动听音乐的是江西师大音乐学院的管弦乐团与合唱团,指挥李新亭和他手下的大学生都知道自己正在创造历史:与赣剧“三大件”配合的是一支双管制的大型交响乐团,在乐团旁还站着一支训练有素的合唱队伍。与过去高腔“一唱众和”的传统不同,“梦剧”破天荒地运用多声部合唱与台上的演唱形成交替,这种此起彼伏的演唱与层次分明的器乐演奏交映生辉,给人美不胜收的听觉享受。有关专家激动地指出,中国戏剧有史以来从未有过这样丰富辉煌的音乐背景,戏曲演唱从未有过如此气势宏大的音乐烘托。在音乐与歌唱声中,音乐学院的姑娘组成的舞队如蝴蝶般在杜丽娘身旁轻盈穿梭,为舞台平添了许多动感和诗情画意。“梦剧”虽然还保留了传统赣剧一些基本形式,但已经糅入了大量流行艺术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没有音乐剧名称的音乐剧,是融交响乐与歌舞剧于一身的现代赣剧。传统与时尚、地方戏与学院派、经典作品与青春活力,这些东西过去如冰炭不能同炉,在“梦剧”中却融合为一个珠联璧合的完美整体。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的专业剧团要达到“梦剧”这样的规模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但采用现在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演出模式后,江西师大许多现成的艺术资源被充分利用———《牡丹亭》演出成了江西师大音乐学院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排练、演出与相关教学成本当然大幅度降低。对同学们来说,参加这样的演出活动不仅是别开生面的艺术学习,同时还意味着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京沪两地的戏剧管理学专家从江西师大模式中看到了戏剧改革的一条新路,他们认为校园与戏剧的这种合作,是对既有的戏曲资源、文化资源、名人资源和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这条新路倘能走通,将对中国戏剧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要说到的是“梦剧”主演童丹。杜丽娘是《牡丹亭》的灵魂,“梦剧”成败系于主演一身,远在美国的童非也为小妹捏着一把汗。作为潘凤霞、童庆的“最小偏怜女”,童丹是潘派艺术的天然继承者和童家班里最小的成员,她从小呼吸的空气中都充满了赣剧气息。然而这种先天优势并不是决定一切的,我看好童丹是因为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把此次演出看得很重很重,因为我这一生都在等待杜丽娘这个角色。”说这句话时,这位赣剧的女儿一脸认真的表情。生活中的童丹像杜丽娘那样珍惜自己的真情,“梦剧”投排以来她更深陷于角色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看到她排练时的满脸泪水,看到她那双像杜丽娘一样真挚而又执著的大眼睛,你会和我一样相信这出戏没有选错主角。童丹流淌的其实是幸福之泪。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江西师大给了她一方舞台。 梦之圆 “梦剧”首轮公演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江西师大三家联合推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刘上洋亲自把握“梦剧”的艺术方向,对戏剧进高校这种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副省长赵智勇亲切鼓励童丹,要她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做赣剧的改革派;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亲临排练场地,对“梦剧”提出了不少好意见。“梦剧”得到了四面八方人的帮助,各路英豪奇迹般地在江西师大风云聚会。所以“梦剧”没有理由不成功,童丹没有理由不战胜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挑战,女儿没有理由不超越母亲为赣剧带来更大的荣耀。 由于《人民日报》、《江西日报》等媒体的先期报道,由于《江南都市报》几个月来连续投入大版篇幅为其作深度报道,新版赣剧《牡丹亭》在南昌已是未演先红,前来排练场地采访和摄影的记者络绎不绝。首轮公演更引发了“满城争说《牡丹亭》”的热潮,《人民日报》与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此专程来南昌采访和报道。吸引国内人的眼球并非“梦剧”的最终目的,在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后,江西师大还有更长远的打算,童丹和她的《牡丹亭》剧组正在眺望远方更大的舞台。瑶湖校区正在建造的“梦剧场”将使《临川四梦》扎根江西师大,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成为一块有师大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品牌。以后外地客人来江西旅游可以看到腔圆韵美的《牡丹亭》。从此,我们可以这样骄傲地对外宣称:要观看“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戏剧,最好的选择是来到我们江西;要欣赏风情万种的东方佳人杜丽娘,最好的选择是来到我们“姹紫嫣红开遍”的江西师大校园。 (大江网-江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