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之歧途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5日07:19 深圳商报 |
对于“车轮腐败”,群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超标配车、维护费用昂贵、公车私用等问题上。不过,各地试行的实际“改革”办法,并未围绕这些关键问题着手,而是采用“取消公车,代以补贴”的“彻底革命”。比如有报道说,有个省在200多个乡镇实行车改试点,结果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财政支出达36.6%。 这就很有趣。按照中央有关公务用车制度的规定,乡镇一级领导并无专车待遇,如今却大小领导人手一份车贴,有的接近3000多元,甚至比工资还多。这等于把应当清理的“专车配置”,变成了名正言顺的“车贴”。 至于节省开支,数字的确可观,算法是简单的减法:将以前的购车费、修车费、汽油费、路桥费、司机工资等总费用,减去车改后的车贴总数之“差”,就是“节约数”了。这个“差”虽然庞大、可喜,但是,是不是真值得喜,得看那个“被减数”是不是合理合法。据知,有个镇在车改前居然有18辆公车。如果车改的依据是建立在这18辆公车以及相关费用的支出“合理”的基础上,车改的效果就有疑问了。 中央和各级政府对于公务用车有很多制度性规定和监督性措施,如果严格执行,一个镇哪能有18辆公车?有关维护、管理费用又怎会居高不下?可见,问题的根子不在公车制度本身,而在于执法监管不力。只要这个状况不改变,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终会变味。 公务活动使用公车本来合情合理。如今废止公车制度而改为发放车贴,将“公”与“私”模糊起来,看上去是经费包干、超支自负,钱是不会多花了,可是只要在公务活动上打了折扣,只要与“公车私用”的做法相配套的监督执行不力,损公肥私就成为必然。(《华东新闻》)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