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的意义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5日09:18 南方都市报 |
社评 国家统计局要求,从明年1月1日起,各地区要统一用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也就是说,在统计基数中,除了户籍人口外,要算上外来常住人口。 各个城市在统计GDP的时候,当然愿意将外来人口(包括农民工)的贡献计算在内。这些外来人口创造着一部分甚至是很大一部分工业产值,商业、服务业的营业额;另外,他们也在城市里消费着。不管是按什么方法计算,他们的贡献都是各城市GDP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在有些地区甚至占了大部分。在计算人均GDP的时候却把基数尽可能地缩小。几十年来,在统计人均GDP、儿童入学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均住房面积等等数据的时候,城市可以堂而皇之地只计算户籍人口,即使来自农村和外地,常年居住、工作的人口数量已经占到相当大比例。因为,这样计算可以让自己的城市更快地进入小康,实现“现代化”。而且,人均GDP可是一个重要的政绩指标。 现在,统计报表上要计算外来人口,有些地方肯定有点难受。有的城市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户籍人口数量。把外来人口计算在GDP的基数中,肯定会大幅度地稀释城市的人均GDP,所谓的人均4000美元,也许就会一夜之间变成人均3000美元。相信某些城市的自豪感将受到很大打击。 至于外来人口,对于城市在计算人均GDP的时候不把他们计算到分母中是无所谓的,反正他们也不是靠GDP吃饭。但稍加思索即可看出,这种持续数十年的计算方式后面,体现的是一种傲慢心态,一种对于外来人口的不尊重。城市的管理者把外来人口视为一种可以为了创造政绩而任意揉搓的工具:加分的时候算上,减分的时候除掉。 事实上,在城市管理者和普通城市民众眼里,外来人口、尤其是其中数量最大的农民工,似乎是一群“隐形人”。他们就生活、工作在城市里,为城市做着有价值的事情。然而,城市中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唯一注意到他们的时候,可能是春节:公共汽车突然空了,建筑工地不热闹了,工厂停工了,早餐没地方买了,没有人送水、送报了,服务员人手紧张了……这时候,人们才会想到,如果没有外来人口,没有农民工,这个城市会怎样? 统计部门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当然只是统计技术的一个小小改革而已,但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至少在统计报表上,外来人口不再是隐形人了,而具有了一定的人格,与城里人平等的人格。 当然,即使从统计的角度看,农民在统计报表上要具有完整的人格,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在统计城市入学率的时候,包括了农民工的孩子吗?在统计社会保障覆盖面、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等等指标的时候,包括外来人口了吗?在统计人大代表选举的投票率的时候,算上居住在本社区的外来常住人口了吗? 显然,统计报表要真正做到如实反映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和民主生活的水平,不完全取决于统计技术的改革,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和城市治理制度的改进。只要在法律上和政府的行政惯例中,户籍是居民能否参与各种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分配的主要依据,则在统计报表上,外来人口就不大可能真正具备完整的人格权。只有当城市真正平等地对待它所治理下的每个人,让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常住人口都分享城市政府的服务,关于城市的统计报表才是可信的。 本报特约评论 姚中秋 (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 相关报道见本报昨日中国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