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海首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冷泉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5日15:38 人民网 |
人民网广州12月25日电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在南海北部发现可证实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又一可靠标志--冷泉。这充分证实,在我国海域最终直接找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为期不远。这是记者今天从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地质分会联合举办的“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据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航次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黄永样透露:今年4-6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调查船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执行天然气水合物地质航次调查中,利用海底摄像技术,在3000米水深的下陆坡海底某测量站位,获得了灰白色团块状的沉积物质影像及共生的生物影像记录。根据摄像记录特征,结合该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解释的结果,航次首席科学家黄永样认为:摄像记录中的灰白色团块状物质是由深部地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甲烷气体沿海底断裂喷溢出海底后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标志物质,这说明了在这一位置存在冷泉。目前,这一结论已得到了国际天然气水合物知名资深专家、德国基尔大学海洋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E.SUESS教授的认同。他认为,这一发现首次证实中国南海存在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冷泉。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目前地球上尚未开发的储量最大的潜在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新能源”。1999年12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部署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我国南海西沙海槽区实施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期调查,首次在我国海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震标志,从而拉开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实地调查的序幕。作为国家唯一从事海洋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的队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了在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任务。 在中国南海北部海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通过调查已发现可证实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存在的主要标志有:通过高分辨率地震找到了矿藏底界的地球物理证据-似海底地震反射界面(BSR);通过海底摄像观察到的矿物标志--碳酸盐结壳;通过现场测试到的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证据--海底浅层沉积物甲烷异常,以及今年通过海底摄像观察到的海底冷泉等。据黄永样介绍:这些证据已表明,在这一海域存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是肯定的。 根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有的探测资料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南海具有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温度、压力、物质来源、沉积、构造等多种有利的成矿条件,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良好,潜在的资源前景乐观。(周玉芬、陈惠玲、罗晓汀) 背景链接: 冷泉:是来自海底之下的流体以喷溢或渗流的形式进入海底附近时,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及生物作用的产物。而当含有饱和气体的流体从深部向上运移到海底浅部时,快速冷却就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冷泉的产物之一,并发育有依赖于流体的化能自养生物群(又称冷泉口生物群)和自生碳酸盐岩。 天然气水合物,也称气体水合物、甲烷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它是由天然气与水分子在高压(>10MPa)、低温(0~10℃)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固态结晶物质,多呈白色或浅灰色,外貌类似冰雪,可以象酒精一样被点燃。从目前来看,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地球上水深300米~4000米、温度相对较低的深海陆坡海域,和高纬度陆地永久冻土带及水深100~250米以下极地陆架海域。它在海洋中有条件成矿的面积大,约占全部海洋面积的30%以上。据保守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其矿床规模大,矿层一般厚数十厘米至上百米,分布面积数千到数十万平方公里,单个海域水合物中天然气的资源量可达数万至数百万亿立方米,其规模之大,是其它常规天然气气藏无法比拟的。自2001年以来,国际上对天然气水合物已经进入试验开发研究阶段,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刚刚起步。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