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有外遇,先稳住自己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6日15:35 大华网-特区青年报 |
淑蕙接到百货公司专柜的电话,通知她的先生他所订的女用内衣已有货可取了,感到纳闷的她私自跑了一趟专柜,这才发觉先生买的是一款红黑相间、蕾丝镂空的性感睡衣。 更让她大吃一惊的是,那完全不是她的尺寸! 淑蕙顿时感觉人被抽空了一般,心中波涛汹涌,不能自抑。随后她勉强镇静下来,想了一想,于是帮自己买了一件全黑的性感内衣。 当晚她刻意地上了浓妆,穿上了透明的内衣,在家里等待着另一半,不料先生一看到她,吓了一大跳,接着皱着眉头,不屑地说: “你有没有搞错,穿得跟个风尘女郎一样,你发什么神经啊?!” 此时淑蕙满脸通红,羞惭再加上愤怒,使得她的情绪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出来。 在另一半的外遇曝光了之后 ,受到伤害的一方往往有着五味杂陈的心理反应,而这些心理上的感觉,也因此让“如何善后”的难题,变得更加棘手了。 这些令人难堪的心境,包括了: 失去对自己的尊重: 因为急于挽回婚姻,有人因此发现自己不择手段,做出了一些“根本不像自己”的行为,例如成天疑神疑鬼地想很多,穿上不三不四的性感衣物,成天哭闹着要自杀等等。 而这些自己一向不齿的行为,居然会出现在自己身上,这份让人失去尊严的感觉,常常又加深了对另一半的怨恨:“你要是没有对不起我,我也不会落到这般连自己都不齿的地步!” 失去“自我认同”感: 原本对“自己”的看法,例如“我是一个有着快乐的家庭的人,我的家人都很爱我。”“我成功地经营着一个令人羡慕的婚姻”等,随着另一半的出轨,也跟着破灭了。 “那‘我’到底是谁呢?”这种自我认同完全被颠覆的无力感,令人不知所措。 失去“特殊”感: 以前另一半对自己好,一直让人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他才会认定自己是他的唯一:“你没选择阿美,也没看上阿慧,而是挑中了我,那一定是因为我很特别,比她们都好。” 然而如今发觉,自己竟不再是他情有独钟的对象,原先的那一份觉得安全幸福的“特殊感”消失了,连带不见的,是自己的尊严:“原来我一点也不特别,一点也不讨人喜欢。” 此外,外遇事件中受伤的一方,也会出现一些不能自抑的“强迫性行为”,例如常常找对方的好友诉苦,不停地抽烟,喝酒等。 而也因为一些前面的心理反应,往往会导致忧郁症的情形出现,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因此,在情变事件中,受害的一方要面对的,除了不忠的伴侣以及闯入的第三者,其实最最难缠的对象,是有着各种心理失调状况的自己。 当自己的外遇终于曝光之后,出轨者会有哪些心理反应呢? 松了一口气: 你也许觉得惊讶,心理学家们发现,当自己的地下情终于暴露在阳光下之后,大部分的出轨者第一个反应是: “至少我不必再偷偷摸摸的,真是累死人了。” 长期以来东瞒西骗,精疲力竭地过着双面人的生活之辛苦,至今终于可以获得解脱。 而这种“松了口气”的感觉,据许多过来人表示,甚至令人觉得有些快感。 对家人的愧疚: 看到另一半受伤害之后的激烈反应,有些出轨者因此会觉得内疚,尤其是对小孩,更有着许多不安: “我到底为孩子做了什么样的榜样?” “他们会怎么看我这个爸爸(妈妈)呢?” 基于这份愧疚,出轨者往往会想尽办法讨好人家,以弥补过错。 感到不耐烦: 如果出轨的另一半自认“情变有理”:“谁叫他(她)这样子对我,谁受得了呢?”那么东窗事发后,面对另一半又吵又闹的情绪反应,则会产生“你烦不烦?我们已经谈了好几遍了,你还想怎么样?”的不耐烦。 而这份不耐烦,也往往让两人“善后”的工作,变得难上加难。 毫无愧疚感: 有时,出轨者也有“不知羞耻”的反应:“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他(她)会有这样的反应,则要追溯到几个原因: 1、想籍外遇逃离婚姻:“我老早就受够这个人了!” 2、对另一半感到愤怒:例如将自己工作上的不顺归咎于另一半———“要不是为了你,我也不会落得这般下场!” 3、痴迷于爱人:“从来都没有人像她(他)对我这么好过。” 4、有着自认合理的看法:比如“哪个男人不偷腥?” 伤心失去了爱人: 如果外遇因曝光而中止,那么许多出轨者往往会因“失恋”而难过不已。 这也是婚姻关系中,受到伤害的另一方最不能理解及承受的反应。 “你居然还有脸说你对不起他(她)?!”已觉得极端委屈的受害者,此时更是怒上加怒。 然而这种情形,其实是很自然的。因为在这段婚外情中,爱人的支持及关心,让出轨者找到自信;而生理上的亲密感,更让人回味不已,如今一下子全部消失,当然令人惋惜。 他(她)甚至会因为对爱人有许多的承诺未实现,而感到对对方愧疚难耐:“她(他)等了我这么久,我却还是辜负她(他)了。” 被孤立感: 由于亲朋好友们多半会支持受伤害的另一半,因此出轨者一下之间发觉自己成了众人指责、孤立无援的可怜人,所有的人际关系也因而都变了样。 此时这份“没有人了解、支持我”的感觉,会让出轨者心生不满,而情绪大受影响。 因此在处理棘手的情变问题时,对方应体谅并了解彼此的心理反应,而不该只在意自己的感觉,这样才能发挥知己知彼的高EQ技巧,寻求最理想的解决之道。 (摘自《生活周刊》张怡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