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驴技穷的考生“诚信协议书”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30日02:01 人民网 |
网友:夜深读兵书 《中国青年报》的消息说,2003年12月28日在昆明召开的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会议透露了这样一条信息:“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开始,在考试前,每个考生都要签订承诺考试诚实守信的协议书。”实话实说,在这个处处讲承诺的时代,这种要求每个考生签订承诺考试诚实守信协议的做法,实在无法让人苟同。 让所有考生都签订“承诺考试诚实守信的协议书”,是最可笑的没有实质意义的行为――让所有人都签订就等于让所有人都不去签订。在没有“诚信协议书”之前,每条考试纪律不也都宣传到人头了,应该说没有哪个学生不清楚,但就是有人顶风违纪。考风考纪是需要每一个与考试有关的人遵守的,考生作为考试的主体尤其不能例外,但这并不等于必须让他们人人都签订“诚信协议书”。这正如任何一部法律都需要每个公民来遵守,却并不需要每个公民都来签署遵守法律的诚信协议书一样。如果非要多此一举一下,全国有那么多部法律,每一种法律都需要相关的约束对象来签署诚信协议书,要白白浪费多少纸张、感情和其他资源?这种最典型的形式主义,除了自欺欺人和贻笑天下,能有什么积极和实质意义?让所有考生都去签订诚信协议书,只能说明在严肃考风考纪上的黔驴技穷。而且这是对绝大多数诚实学生的严重不信任,甚至是一种变相侮辱。 其实,凡是经过科班拼搏或任何考试的人都明白,考试腐败最大的根源在管理层。造成现今考试腐败,是多年来在保密、监考、录取等一系列环节上长期积累形成的腐败惯性和不平衡心理造成的。 首先,试卷泄密、公然替考甚至高考移民,没有管理层的漏洞和特权能力,普通人是不可能想象的。正如大隐隐于市一样,真正的大抄手并不抄在考场上。在考试前就知道许多题目和答案了。其次,在逃避监考上,那些能往考场里面送答案或堂而皇之替考的,没有事先打通关系的能力也是做不到的。在东北某城市,考研枪手的价钱是2万元,一切给你搞定。这个搞定,指的可不仅是替考者本人,而是包括管理者至少是监考人员都能摆平。 再说监考,其实一般的抄袭行为,只要监考措施严密、态度严肃认真,基本都能杜绝。而且现在的考试题量大,考生往往自顾不暇,如果措施严密,完全没有机会去抄或给别人抄。但管理层的纵容和漏洞是促使考生敢于铤而走险的最大动因。可以说,管理层的态度对考生是一种引导。有的地方上上下下监考的指导思想,就是只要不出事,随便抄;只要不太过分,不出雷同卷就行。还有些地方的管理层不单单是出于一种惯性和循旧例,而是一种心理不平衡。如认为,去年我们这监考严了,升学率不如监考松的地方,怎么办?今年咱也别太严。 至于录取环节的腐败,也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某些提前录取学校中,同等条件下,有关系与没关系,有钱与没钱就是不一样。越是人为主观因素大的环节,越容易搞腐败。据说这次会议上教育部决定出台《2004年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专业招生办法》,拟从文化课考试、专业课考试、录取程序3个环节上分类管理、规范操作、加强监督,要求省级招办和高校认真执行。应该说,这是相当有力的举措。但也应该看到,考试方面的管理规定不是没有,但关键在执行的人怎么样。其实无论什么规定,有背景的学生家长,还会挖门盗洞地打通关系,在考试、判分、录取等环节上搞“有钱能使鬼推磨”或“权权交易”。 高考算是全国考试中最严格的了,如果换了其他考试,就更容易反映出管理层的问题。可以举一些众所周知的研究生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在考试前,可以通过关系找导师划定专业课复习范围,而导师一般都不会不给面子,这样的考生无形中就增加了许多“先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监考上,全国甚至一省各地的严肃程度都相当不平衡,有的非常严格有的则是不太过分就行。至于判分阶段,更可以找些所考学校的熟人,通过运作达到低分高判,甚至将别人的分数压低,从而往往造成几十分的差距而高低立见。而且有能力寻求这种照顾的人,都是经过长期策划和准备的,事先都在卷面上留下了某些易于辨认又不违纪的“接头暗号”。此外,除了国家判分和规定分数线的英语、政治或数学之外,其他由学校判卷的试题,完全用铅笔登记考试成绩,过后有能耐把关系通到学校领导层或管理层的,成绩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就是研究生中的近亲繁殖现象:学生不是本校的,就是同一来源的师兄弟或师姐妹,到了博士生,往往又是考自己导师的。 所以,严肃考风考纪,杜绝考试腐败,主要在抓管理层。正如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这次会议上所指出的“考试管理已经到了非抓不可,非狠抓不可的时候了。”而这明显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可不必让每个考生都来填“良民证”。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