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四、六级之存废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30日02:08 人民网 |
网友:康劲 “存之不宜,弃之可惜”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到底该走向何方?12月27日,冬季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如期举行,全国有415万考生参加。就在同一天,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润清教授明确提出了“取消现行的四、六级考试制度”的观点,同时还提出要“建立新的测试手段取代现行考试制度”的主张(见当天的《新京报》)。一场关于此项考试制度的存废之争因为权威人士的这番话,而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应当承认,当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已经开始逐步背离了我们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使目前四、六级考试制度有其保留的价值不宜取消,但也要大动手术,否则将会成为新时期人才工程上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现在因为没过级就毕不了业,所以学生和教师都要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应付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严重干扰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高校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按照刘润清教授的统计,目前,高校中有70%的教师对大学英语教学不满。同时,考试越来越难,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却越来越差,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现在的四、六级,过了后,是菜谱一个不认识,日常会话也接不上套,写作连一封简单的邀请信也写不好,当然就别提用英文写论文了。考试是专门挑你不知道的考,而写、说则是专挑熟悉的使。”更加使人难解的是,目前弊病缠身的考试制度,在没有国家教育部正式要求的情况下,居然由一个考试委员会每年来公布全国各所高校的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并进行排名。这种非正式、非官方的单一科目的测评体系,居然在很多场合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决定性要素,这是一个极不正常、极不合理的现象,是与高校所肩负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统一的教育培养职能不相符合的。 四、六级考试制度在中国得以畅行多年,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人才观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国家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人才预测中建立了以“学历和职称”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观。四、六级考试制度是第一阶段人才观下的产物,因为当时为了尽快实现对外开放的目标,中国需要尽可能的普及英语,英语教育摆在了压倒一切的绝对突出的地位。当时有许多做法,现在看来难免都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和发展。这个时候的许多思维模式和制度设计,也都很值得反思。比如说尊重知识,突出的就是尊重外语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的是人才的外语水平。在这种社会普遍意识下,高校所肩负的英语教学任务也发生了偏差,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知识水平评价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且英语水平的高低要在标准化的应试语境下来谈论。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制度来“检验”大家教学的水平的四、六级考试制度。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浪潮又滚滚而来,在扩招、生源争夺、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四、六级考试制度从平民走向了“神坛”,进入了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系统中,更加具有了“含金量”,更加成为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绝对标准, 2002年以后,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我国的人才观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判别人才标准不能仅看学历或职称的高低,而主要应看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鼓励人人竞相成才的新的人才观念逐步正在确立。这个时候,我们再看现行的四、六级考试制度,总有一言难尽的感慨。我们是要英语成为促进人才成长的利器,还是让它成为束缚人才的框框?英语教学的应试主义教育模式的日益完善,为什么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普遍降低?耗费在英语上的精力会不会干扰到学生专业创造能力的培养?……带着这样一些新的问题,以“四个尊重”的标准来分析,我们虽然不否认四、六级考试制度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更要看到,这个考试制度的“优势”地位与实际意义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相适宜的,担负不了和学历、学位证书、乃至高校素质排名挂钩的权威性地位。为此有必要另搞一套,建立新的测试手段取代现行考试制度;或者削弱四、六级考试在现实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使其独立于学历、学位之外;同时也可以在现行制度自身中去寻找突破和完善,真正转向对语言应用能力的检测…… 但不论怎么变都必须明确,建立“解放”人才而不是束缚人才的英语测试系统;确立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彻底改革单一的应试主义的英语教育目标;提倡轻松的语言应用而不是普及脱离实际的刻板的标准化试卷,才是社会发展对于英语教育的必然要求。来源:人民网 |